28(16分)图16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丙病的遗传方式是 ,
Ⅱ6的基因型是 。
⑵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 。
⑶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 。
⑷有些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启动子缺失引起的,启动子缺失常导致 缺乏正确的结合位点,转录不能正常起始,而使患者发病。
27(16分)
⑴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15所示。
图15中传出神经元是 。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
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 中枢以及言语区的 参与调节。
⑵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右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
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 。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
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6(16分)
观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柑橘,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强度 |
叶色 |
平均叶面积 (cm2) |
气孔密度 (个·mm-2) |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1) |
强 |
浅绿 |
13.6(100%) |
826(100%) |
4.33(100%) |
中 |
绿 |
20.3(149%) |
768(93%) |
4.17(96%) |
若 |
深绿 |
28.4(209%) |
752(91%) |
3.87(89%) |
(注:括号内的百分数以强光照的数据作为参考)
⑴CO2以 方式进入叶绿体后,与 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 。
⑵在弱光下,柑橘通过 和 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
⑶与弱光下相比,强光下柑橘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 ,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 。对强光下生长的柑橘适度遮阴,持续观测叶片、叶面积和经光合速率,这三个指标中,最先发生改变的是 ,最后发生改变的是 。
24、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2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图14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使用逆转录酶
B、过程②需使用解旋酶和PCR获取目的基因
C、过程③使用的感受态细胞可用NaCl溶液制备
D、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
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5、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2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
选项 |
取样时间 |
检测试剂 |
检测结果 |
A |
第10天 |
斐林试剂 |
不显色 |
B |
第20天 |
双缩脲试剂 |
不显色 |
C |
第30天 |
苏丹Ⅲ试剂 |
橘黄色 |
D |
第40天 |
碘液 |
蓝色 |
|
|
|
|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B、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汁产生酒精
C、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以下细胞结构中,RNA是其结构组成的是( )
A、液泡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