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14河南一模)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材料中“对传统的重新发展”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全新的创造”指的是适应时代的创新,即宋代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答案:C
8.(2014苏北四市质检)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 )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周孔“因”与秦汉“果”之间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即孔子思想与汉代儒学之间的共性之处,其表现在两者都提倡儒家传统道德,C项正确;A项为孔子所注重;B项为汉代儒学所提倡;D项与孔子无关。
答案:C
7.(2014杭州模拟)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等共130篇,其中他把孔子写入“世家”而把韩非子写入“列传”,其背景是 ( )
A.孔子出身诸侯贵族
B.韩非子思想在当时被统治者抛弃
C.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
D.韩非子出生晚于孔子
解析:《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是按所叙人物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世家”记载诸侯王国之事,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是因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思想领域影响巨大。
答案:C
6.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对“士人政府”的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士人政府形成。
答案:C
5.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根据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董仲舒认为,人富贵了就容易“骄”“暴”,贫穷了就容易“忧”“盗”,如何使富贵者不“骄”“暴”,贫苦者不“忧”“盗”呢,唯有“调均之”,才能“上下相安”,达到天下大治。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2014潮州联考)“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解析:“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反映了儒家注重社会现实的特点。
答案:B
3.(2014宁波模拟)古人造字意蕴深远,“伪”者“人为”也。“伪”字的造字意蕴最能体现哪家学派思想 (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伪”意为虚假不真实。“伪”者“人为”也,故应反对人为。由此可知“伪”字的造字最能体现道家无为的思想。
答案:A
2.(2014安溪统考)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ì,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材料大意为曹操强悍且有大功,但不敢废汉而自立,并不是其“不欲”,而是他担心名不正言不顺。故“名义”应指等级名分,源于儒家思想。
答案:A
一、选择题
1.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下列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 )
A.仁政 B.为政以德
C.兼爱、节用 D.克己复礼
解析:“克已复礼”主张恢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等级制度。
答案:D
2、关于郑和下西洋:(8分)
⑴明成祖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2分)
⑵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2分)
⑶、郑和下西洋下西洋有什么影响?(4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