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18110  118118  118124  118128  118134  118136  118140  118146  118148  118154  118160  118164  118166  118170  118176  118178  118184  118188  118190  118194  118196  118200  118202  118204  118205  118206  118208  118209  118210  118212  118214  118218  118220  118224  118226  118230  118236  118238  118244  118248  118250  118254  118260  118266  118268  118274  118278  118280  118286  118290  118296  118304  447090 

17.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 )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解析: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暴露,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尖锐对立,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产生;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A项材料只能说明西方学者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合理成分,但并不能说明其肯定的态度。C、D两项与材料没有关系。

答案:B

试题详情

16.(2014安阳二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西方人讲政治,一定先讲主权。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建立在主权观念上。”这里的“主权观念”是指                             ( )

A.国家的政治权力                       B.国土管辖的权力

C.民众的自主权力                       D.管理国家的权力

解析:本题易误理解如领土、领空等国家主权,这是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含义。国内政治的主权,民主思想一般认为主权在民,专制君主一般认为君权神授,这里的“主权观念”实际是主权在民的观念,C项正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15.(2014岳阳二模)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 )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之争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德皇与巴伐利亚等王国的矛盾,属于国家统一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故选D。

答案:D

试题详情

14.(2014蚌埠检测)“在开国者的设计下,总统与国会很自然地对内政外交进行了分工,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的权力比国会大,但在一项国内政策上,总统的权力就小了许多。在大多数时间里,双方都保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权力平衡,任何打破平衡的一方都将受到另一方的坚决抵抗。”这种“设计”体现了哪国政体的施政原则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C.美利坚合众国                     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由材料中的总统和国会之间相互制约可以看出,该国政治体制在开国者的设计下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与美国政体特点相符。

答案:C

试题详情

13.(2014保定检测)美国1787年宪法第3条第3款规定:“国会有权宣布对于叛国罪的惩处,但叛国罪犯公民权的剥夺,不得影响其继承人的权益,除剥夺公民权利终身者外,不得包括没收财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

A.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和执法权

B.宪法不注意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C.美国公民的财产权可因叛国罪而被没收

D.宪法内容体现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解析:材料认为即使犯重罪,私有财产仍不可剥夺,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蕴含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原则。

答案:D

试题详情

12.(2014云南联考)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 )

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权,在17、18世纪的时候,下院始终受上院控制,而上院又是由世袭贵族组成。所以整个国家权力中心不在下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推动议会制改革才逐渐实现权力中心的转移。期间内阁也经历了由对国王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题干正是在强调权力关系的曲折演变。所以选D项。

答案:D

试题详情

11.(2014汕头调研)对于19世纪的英王,有人这样评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张起风帆的桅杆。对该评说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王完全丧失统治国家的权力

B.英王利用自己的声望调节政治矛盾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英王在国事礼仪方面仍然发挥作用

解析: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但也起着维系国家纽带的作用。

答案:A

试题详情

10.(2014南通调研)《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

A.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解析:《十二铜表法》中不为任何人制定特别的法律,这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唐律疏议》中对社会特殊人群“诸八议者”有明显的区别对待,说明中国古代的法律并不公平公正。

答案:B

试题详情

9.(2014莆田模拟)下列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反映了罗马法的

( )

A.一事不再理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

B.罪行不能继承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

C.无罪推定原则和不告不理原则

D.罪行不能继承原则和一事不再理原则

解析:由案例的判决结果“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可得出罗马法罪行不能继承原则;“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体现了罗马法无罪推定原则,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试题详情

8.(2014唐山模拟)历史学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坚决改革                      B.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C.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                      D.广大平民的长期斗争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原因。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因此,D项正确。A项“坚决改革”、B项“不断健全”、C项“全面扩展”表述均错误。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