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18132  118140  118146  118150  118156  118158  118162  118168  118170  118176  118182  118186  118188  118192  118198  118200  118206  118210  118212  118216  118218  118222  118224  118226  118227  118228  118230  118231  118232  118234  118236  118240  118242  118246  118248  118252  118258  118260  118266  118270  118272  118276  118282  118288  118290  118296  118300  118302  118308  118312  118318  118326  447090 

18.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试题详情

17.(2013·课标全国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试题详情

16.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 )

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

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

试题详情

15.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

试题详情

14.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试题详情

13.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试题详情

12.(2013·天津文综)“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试题详情

1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符的是( )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试题详情

10.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试题详情

9.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丝织业规模扩大

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官府垄断丝织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