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可以在网上查阅学习资料、发电子邮件、下载软件、看电影、听音乐、购物……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上发布的大量不良信息、黑黄色内容,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有些中小学生甚至沉迷于网吧,上网聊天、打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
请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文化的影响。
25.2005年10月12日,满载着13亿人民深情厚望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航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在绕地球77周后,于10月17 日安全返回。这一壮举,再一次向世界人民证明了
①我们自强不息、永不服输、团结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纽带,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创造辉煌 ③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4.洪战辉是中央电视台评出的“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教育部于2005年12 月16 日发出《关于开展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通知》,要求青年学生认真学习洪战辉在逆境中直面困难,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因为
A.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只要具备这种精神,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C.优秀文化可以决定人生
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3.2006年1月29 El零时,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的一对大熊猫的乳名在中央电视 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揭晓。经过激烈角逐, “团团”、 “圆圆”以高票当选。 “团 团”、“圆圆”得到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广大民众认可,这充分说明
A.大陆和台湾有共同的传统习俗 B.祖国统一没有障碍
C.在大陆和台湾的文化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D.只要有文化认同,就能实现祖国统一
22.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侗族大歌、朝鲜族舞蹈等极具特色,这主要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中华文化是由不同区域文化组成的
2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A.开放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区域性
20.有一次,王安石看见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后不觉发笑, 心想:“明月”怎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于是他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 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上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亘古至今从未中断。回答21~22~题.
19.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特点,融人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吉祥物的头饰从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符合北京奥运会将营造一个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视觉形象系统的要求。吉祥物的设计特点告诉我们
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B.文化传播对文化传承起促进作用
C.文化只有是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D.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18.2005年《新华每日电讯》载文报道,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不妨再拿起纸、 笔,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电波,而是跃然纸上,也许这更能触动人们的内心,体验“家书抵万金”的感觉。这表明
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得以传承 ②科技进步不应该成为抛弃传统文化的理由 ③ 传统文化对维系人间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调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决定 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回答16~17题
16.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唯一标志
B.文化遗产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C文化遗产可以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D.文化遗产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7.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 荐项目,其中,传统节日中比较著名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少数民 族的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这说明
A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传统节日
B.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C.保护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D.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