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答案:A
5.解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B、D项错。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C项正确。
答案:C
4.解析:据图分析,种群Ⅰ在0~1岁时死亡率很高,种群Ⅱ在6~7岁时死亡率很高,因此对种群Ⅰ和Ⅱ的重点保护时期分别是0~1岁和6~7岁。
答案:C
3.解析: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结构决定的。
答案:B
2.解析: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
答案:D
1.解析:种群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群同种生物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其特征是单独个体所不具备的,A、B、D正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传染病使种群死亡率升高,C项错。
答案:C
18.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作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在d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了。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____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______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______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必修三 第四章练习答案
17.[新题快递](10分)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__。
(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_______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捕获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每次捕获数(Y) |
72 |
63 |
44 |
32 |
23 |
17 |
16 |
15 |
捕获积累数(X) |
72 |
135 |
179 |
211 |
234 |
251 |
267 |
282 |
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_______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_______。
16.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15. [信息题]2010年7月16日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可以阻断疟疾传染的新型蚊子。如果把新型蚊子投入到疟疾多发区,这种致命疾病的传播将能得到有效控制。蚊子和人类、疟原虫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 互利共生、寄生 B. 捕食、寄生
C. 寄生、寄生 D. 捕食、捕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