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0129  120137  120143  120147  120153  120155  120159  120165  120167  120173  120179  120183  120185  120189  120195  120197  120203  120207  120209  120213  120215  120219  120221  120223  120224  120225  120227  120228  120229  120231  120233  120237  120239  120243  120245  120249  120255  120257  120263  120267  120269  120273  120279  120285  120287  120293  120297  120299  120305  120309  120315  120323  447090 

16.解析:根据图1中的曲线a可以看出,种群呈“J”型增长,曲线b表示的是“S”型增长。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当种群个体数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波动现象。

度考虑,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

答案:(1)J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试题详情

15.解析: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依靠宿主提供营养的生活方式。捕食是一种生物直接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蚊子和人类、疟原虫和人类都是寄生关系,人为宿主。

答案:C

试题详情

14.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从图形上理解和正确判断出甲和乙之间的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然后要注意正确理解竞争和捕食的含义,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答案:C

试题详情

13.解析:山崩后原来的土壤条件仍然保留,在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初期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A项正确;这一演替过程是自然发生的,B项错;即便是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C项错;地衣阶段是初生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群落,次生演替一般不出现该阶段,D项错。

答案:A

试题详情

12.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物种由少到多,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答案:C

试题详情

11.解析: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但像北极苔原这样非常简单的群落没有明显分层现象,A项错;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等有关,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故B项正确;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项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而无分层现象,D项正确。

答案:A

试题详情

10.解析:在培养酵母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均需灭菌,避免杂菌污染,A项错;实验并非探究无氧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故无需去除溶解氧,B项错;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项错;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计数困难,可适当稀释后再计数,D项正确。

答案:D

试题详情

9.解析:由曲线可知,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先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A项错;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为K,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则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为捕获的最佳时机,B项正确、C项错;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项错。

答案:B

试题详情

8.解析: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是不同的,由于长期的进化自然选择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不是1∶1,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所以,1∶1的性别比不一定最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答案:B

试题详情

7.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两个概念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单位;种群具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以及群落具有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与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A、B、D项均正确。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和动物,还有大量的微生物,C项错。

答案: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