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人类遗传病中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半乳糖血症均属于隐性遗传病,三种性状是独立遗传的。某夫妇,丈夫的父亲正常,母亲白化病,弟弟是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患者;妻子有一个患以上三种疾病的妹妹,但父母正常。问这对正常夫妇生一个同时患两种遗传病孩子的概率是( )
A.3/162 B.27/162 C.16/162 D.7/162
7.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2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约占
( )
A. B. C.或 D.
5.请根据如下鼠毛色(基因F、f)遗传的杂交实验,推测胚胎致死(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基因型为( )
①黑色×黑色→黑色
②黄色×黄色→2黄色∶1黑色
③黄色×黑色→1黄色∶1黑色
A.FF B.Ff C.ff D.不能确定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杂合子(Aa)
连续自交若
干代后,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的曲线图是
( )
3.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②黑×黑→2匹黑,③棕×棕→3匹棕,④黑×棕→1匹黑+1匹棕。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2.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表现型比为3∶1
B.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为1∶1
C.F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
D.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一.选择题
1.有一批抗锈病(显性性状)的小麦种子,要确定这些种子是否为纯种,正确且最简单的方法是( )
A.与纯种抗锈病小麦杂交 B.与易染锈病小麦进行测交
C.与杂种抗锈病小麦进行杂交 D.自交
21.解析:(1)图中虚线箭头指的是二次免疫中,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2)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3)吞噬细胞可以处理并呈递抗原,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4)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5)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外分泌液中,它能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最后通过吞噬细胞把结合物吞噬掉。(6)病毒进入体内后,首先通过体液免疫抑制其在体内的移动,然后通过细胞免疫把其消灭。
答案:(1)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2)淋巴因子 (3)A E BCDF
(4)靶细胞裂解死亡 (5)血清(或血浆) 相应抗原 吞噬细胞 (6)体液 细胞
20.解析:图A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其中③为突触前膜、④为突触间隙、⑤为突触后膜,它们共同构成突触;结构②为突触小泡,其内所含的传递信息的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膜的基本组成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静息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答案: (1)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2)神经递质 ③→④→⑤(或③→⑤)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脂质和蛋白质(或磷脂和蛋白质) (4)内负外正
19.解析:图示中,甲为垂体,乙为垂体作用的某腺体,丙为胰岛B细胞,B为胰岛素,丁为胰岛A细胞,C为胰高血糖素。下丘脑一方面通过神经传导,支配其他器官的活动,另一方面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案:(1)神经、体液调节 A (2)C 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丙
(3)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负反馈调节 (5)糖蛋白(受体) (6)抗利尿激素
18.解析:由图可知,A、B、C、D四种激素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以增加产热,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来减少散热。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较高时,它反过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功能,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反馈调节。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也可以
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及肾上腺素的分泌。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2)B、C(缺一不可) 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皮肤立毛肌收缩 反馈调节 (3)胰岛A D (4)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5)几乎全身的细胞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