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解析:(1)向大气中过量排放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故各地的CO2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均产生影响。(2)图1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③④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3)图2中C同化能量为5.8×108-(1.3+1.5)×108=3×108 kJ,故A获得的能量为3×107 kJ。
答案:(1)CO2 全球性 (2)生产者 分解者的分解 抵抗力
(3)3.0×10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缺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8.解析:(1)过程③是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将碳返回大气中去,细胞呼吸主要是在细胞内线粒体中进行的。(2)①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固定到植物体内,转化为有机物。在极少数特殊空间,如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化能合成自养型生物,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碳主要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除此之外,植物还可以从土壤中以CO2-3、HCO-3的形式吸收进入生物群落。(3)过程④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动物尸体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等分解为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4)从图中看出,导致大气中CO2增多的因素可能是①过程减弱或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即绿色植物减少,也可能是⑤过程增强,即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因此减少温室效应应从这两方面考虑。(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由于生物体在代谢中不能直接利用热能。因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不同营养级之间含碳量的关系也符合能量传递效率10%~20%。E是生产者,其固定的碳有两条去路,即:①传给B,②经C、D最终传给A,且C、D处于同一营养级。使A获得碳最少,应按10%传递,这样在传递过程中损失的能量最多。计算如下:(5.8×109-)×10%×10%=4.5×107(kg)。
答案:(1)线粒体
(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CO2
(3)生物群落
(4)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②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新能源
(5)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4.5×107 kg
17.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但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答案:A
16.解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因此,题干信息表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B
15.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来源于无机环境(如光照)和生物(如萤火虫发光),A项错;植物可通过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或物理途径(如花的颜色)传递信息,即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B项错;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既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能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C项错。
答案:D
14.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假如其中的某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这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无关。
答案:B
13.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化学信息,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B
12.解析: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物种种类的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即物种种数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题干中明确指出1、2、3、4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分析箭头指向不难判断出4应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进而推知1为生产者、2为消费者、3为分解者,则5和7为呼吸作用、6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因此A项错误;碳元素在1、2、3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但在1、2、3与4之间都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故B项错误;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是动物,而4表示的是非生物环境,故C项错误;由于食物链是单向的,因此碳元素在食物链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10.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结构,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所以B项错误。
答案: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