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14年安庆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会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人体内任一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都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C.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的
D.内环境的稳态都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实现的
解析: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会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水和CO2,CO2由肺排出体外,因此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仅在7.35~7.45的较小范围内波动;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并非都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如红细胞的内环境只是血浆;免疫系统通过其防卫、
监控和清除等功能实现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C
7.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正确叙述是( )
A.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
B.血红蛋白、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
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所以B错误;内环境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以及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相对稳定,而不是一成不变,所以C错误;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由HCO/H2CO3、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所以D错误。
答案:A
6.(2014年北京东城模拟)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的知识。①②④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③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
答案:C
5.(2014年南昌模拟)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最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一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
解析:正常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含量增高时,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使细胞内大分子蛋白质进入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使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高于正常人,以此可作为诊断肝功能是否正常的依据。
答案:B
4.(2014年安徽黄山模拟)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关
B.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中
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
D.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解析: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与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有关与呼吸无关,A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突触间隙中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就属于蛋白质。
答案:A
3.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B.血浆pH稳定与血浆中的HCO、HPO等离子有关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HPO等离子有关;Na+、K+进出细胞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借助载体并消耗能量。
答案:A
2.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现象或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⑤高原反应 ⑥缺铁性贫血症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⑥ D.③④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比较综合,要全面分析各种病症或现象的原因才能正确解答。①小腿抽搐是由于血液中Ca2+含量过少引起的,Ca2+存在于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红细胞形状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③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不能将代谢废物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血浆中有毒物质积累而引起的。④组织水肿的原因很多,但都是由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者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引起的。⑤高原反应是由于内环境中缺氧造成的。⑥缺铁会让人误认为是内环境中缺铁,其实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答案:A
一、选择题
1.(2014年皖南八校联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解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递质小泡在突触小体中,属于细胞内部环境;喝的牛奶和口服药物都进入消化道、精子进入输卵管都不是内环境。
答案:A
8.(2012年高考上海卷)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据图可知: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选项错误。若饮食过咸,Na+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毛细淋巴管收集组织液(包括组织液中的某些大分子)形成淋巴最后汇集到血浆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中,会使组织液pH降低。
答案:D
课时高效训练
7.(2011年高考四川卷)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量丢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较大,A项正确;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的HCO、HPO等缓冲物质参与调节pH,使pH维持在7.35~7.45,B项错误;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和其他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人体内的肌糖元不能分解转化为葡萄糖,C项错误;体液调节过程中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的是CO2,D项错误。
答案: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