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0268  120276  120282  120286  120292  120294  120298  120304  120306  120312  120318  120322  120324  120328  120334  120336  120342  120346  120348  120352  120354  120358  120360  120362  120363  120364  120366  120367  120368  120370  120372  120376  120378  120382  120384  120388  120394  120396  120402  120406  120408  120412  120418  120424  120426  120432  120436  120438  120444  120448  120454  120462  447090 

2.(2013年重庆文综,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析:材料前半句大意是商旅携带便钱至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以便进行交易,由此可判断“便钱”是兑换货币的凭证。材料后半句是对“便钱”的解释:“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故可以看出“便钱”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故排除A、C两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项。

答案:D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货且不美。”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                     ( )

A.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         B.商品物美价廉

C.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            D.城市商贸繁华

解析:材料大意是:苏州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地,南来北往的商船、车辆和外商都汇集在这儿。……嘉、湖产的丝,绸缎纱绫在苏州数量较多,价格较为平稳。反而到产地去购进丝、绸缎,价格很高,而且质量并不理想。据此,分析各选项,A、B、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有体现,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本题选C项。

答案:C

试题详情

10.(2014晋商四校联考)《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凡是民间织造“龙凤文纻丝纱罗”者治罪。题干考查的是主要目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专制政治下,统治者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A项不是主要目的,C、D对材料解读错误。故选B。

答案:B

试题详情

9.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地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对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自然经济长期存在                 B.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

C.男尊女卑思想盛行                 D.官营手工业垄断纺织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A、B、C三项分别从经济、思想因素分析女性劳动成果遭到排除的原因;D项汉代时官营手工业并未垄断纺织业。

答案:D

试题详情

8.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 )

 

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

是从商朝开始的

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

D.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已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解析:“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的青铜礼器,A项错误;甲骨文中有“蚕”“丝”字,说明当时已有养蚕、丝织技术,但不能说明是从商朝开始,B项错误;唐三彩是陶器,而不是瓷器,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试题详情

7.《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 )

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解读能力。注意材料中“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反映官营手工业对质量管理严格。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B

试题详情

6.河南某中学几位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回来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代主要烧制白瓷和青瓷,排除A项。B项中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排除B项。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瓷器装饰技法的一种。是从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C项正确。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排除D项。

答案:C

试题详情

5.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从材料中知道,元代妇女从田中采摘棉花,织成布,给孩子做衣服。体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