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上联重在强调科技与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故B项合适。
答案:B
8.通过观察下图可知,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跃升的关键因素是( )
A.“教育大革命”的进行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扫盲教育法》的实施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的迅速提高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密切相关。
答案:B
7.(2014济南模拟)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事业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解析:注意关键词“教科文”,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这三个事业的名词只有B项,A项中的“和平”赎买、C项中的“和平共处”、D项中的“三个世界”均不属于教科文事业。
答案:B
6.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塑造的日本侵略者十分狡诈、冥顽不化,1970年翻拍的这部电影中的日本侵略者形象则是猥琐、惊惧,抵抗也仅是象征性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
B.电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C.日本侵略者形象的变化源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中国电影工作者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解析:日本侵略者的电影形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1970年发生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答案:B
4.(2014西安模拟)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题干中情形即是这一方针贯彻实施的结果。
答案:A
一、选择题
1.(2014广州调研)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 )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
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
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两弹一星”战略制定的背景,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抓住“1958年”和“原子弹”这两个有效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明确“两弹一星”战略制定的背景: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因此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美国和苏联这些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本题选C。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