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0310  120318  120324  120328  120334  120336  120340  120346  120348  120354  120360  120364  120366  120370  120376  120378  120384  120388  120390  120394  120396  120400  120402  120404  120405  120406  120408  120409  120410  120412  120414  120418  120420  120424  120426  120430  120436  120438  120444  120448  120450  120454  120460  120466  120468  120474  120478  120480  120486  120490  120496  120504  447090 

2.民国初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中写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对诗文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①这些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 ②外贸繁荣受到中外商人欢迎 ③苏杭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④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繁华富丽压苏杭”;南浔地区的丝绸大量运到上海出售,与外商进行贸易,生意繁荣;许多农民都从事纺织,不愿意种地。③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C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占30%左右,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该材料表明( )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渐趋优化

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经济的附庸,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法实现。

答案:C

试题详情

14.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材料一 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 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四 《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阶段
英格兰/尼德兰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
俄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1500~1549
7.4
6.7
4.0
3.9
1550~1599
7.3
——
4.4
4.3
1600~1649
6.7
——
4.5
4.0
1650~1699
9.3
6.2
4.1
3.8
1700~1749
——
6.3
4.1
3.5
1750~1799
10.1
7.0
5.1
4.7
1800~1820
11.1
6.2
5.4
——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各有何表现。当时政府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

(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的数据支持哪些观点?说明理由。

答案:(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开启现代化),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苏俄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应对: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表现: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应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指人民公社制度。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先进的国家。

 

 

试题详情

12.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主要是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试题详情

11.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而是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A

试题详情

10.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此观点得出是基于( )

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

C.农业轻工业得到显著发展

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在他任期内,仍注重发展重工业,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出了一些调整,A、C、D三项错误。

答案:B

试题详情

9.“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到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答案:D

试题详情

8.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原因是( )

A.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

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

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原因的理解。当时的苏联,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都是这种体制形成的原因。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A

试题详情

7.“(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解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反映了苏联五年计划期间,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A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B、C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