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0312  120320  120326  120330  120336  120338  120342  120348  120350  120356  120362  120366  120368  120372  120378  120380  120386  120390  120392  120396  120398  120402  120404  120406  120407  120408  120410  120411  120412  120414  120416  120420  120422  120426  120428  120432  120438  120440  120446  120450  120452  120456  120462  120468  120470  120476  120480  120482  120488  120492  120498  120506  447090 

7.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左”倾错误得到根本纠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解析:1960年冬,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C

试题详情

5.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可见“教训”是( )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D.片面发展重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适当调整工资、集体福利,反映了对消费的重视,这是由于吸取了苏联模式中重视积累、忽视消费的教训。

答案:C

试题详情

4.下列对联可能出自于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

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D.“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属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对联,C符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D属于“文革”时期的对联。1950年,上海市私营工商业大量歇业,工人失业,资本家慨叹:“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

答案:B

试题详情

3.《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不包括( )

A.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C.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D.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小农经济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因此首先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开展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不是原因。

答案:C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

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解析:中国与苏联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