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左”倾错误得到根本纠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解析:1960年冬,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C
5.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可见“教训”是( )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D.片面发展重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适当调整工资、集体福利,反映了对消费的重视,这是由于吸取了苏联模式中重视积累、忽视消费的教训。
答案:C
4.下列对联可能出自于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
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D.“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属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对联,C符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D属于“文革”时期的对联。1950年,上海市私营工商业大量歇业,工人失业,资本家慨叹:“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
答案:B
3.《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不包括( )
A.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C.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D.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小农经济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因此首先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开展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不是原因。
答案:C
一、选择题
1.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
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解析:中国与苏联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