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骑自行车成为时髦男女对时尚的一种追求,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C符合题意。
答案:C
5.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
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交通近代化发展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反映了近代交通规则在上海公共租界的逐步确立。
答案:D
3.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
A.信息速递功能 B.娱乐教化价值
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获利,中国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受益。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
答案:D
2.“女学最盛者,其国也最强……女学衰,母教失,愚民多,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材料反映了维新派人士( )
A.强调妇女解放与国家强盛密切相关
B.宣传外国教会的民主思想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反对清政府的愚民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等信息。维新派人士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倡导男女平等,将形体解放与思想解放视为争取女权的基础,强调妇女解放与国家强盛密切相关。
答案:A
一、选择题
1.“一包盐赚几厘钱,积少成多累万千。若是客帮无倒账,盐行生意是神仙。”“楚人嫁女利为罗,不管新郎鬓发皤。要戴金珠穿锦绣,更无妯娌与公婆。”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价值取向是( )
A.经营商业重在积累
B.趋利的共同社会心理
C.婚嫁索要彩礼之风盛行
D.女性争相嫁给富裕商人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前一则材料反映了盐商的趋利心理,后一则材料反映了婚俗中注重金钱的趋利心态。
答案: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