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0331  120339  120345  120349  120355  120357  120361  120367  120369  120375  120381  120385  120387  120391  120397  120399  120405  120409  120411  120415  120417  120421  120423  120425  120426  120427  120429  120430  120431  120433  120435  120439  120441  120445  120447  120451  120457  120459  120465  120469  120471  120475  120481  120487  120489  120495  120499  120501  120507  120511  120517  120525  447090 

10.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解析:从“官搭民烧”和“形器走天下”,可知A正确。B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故C错误;D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A

试题详情

9.《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

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可以看出是规模大;由“一岁费数巨万”可以看出是耗费大;由“三工官官费”可以看出是由政府设置机构管理,这描绘的是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因此A、B、C均正确。D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答案:D

试题详情

8.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 )

A.年代久远  B.存世量大

C.造型别致  D.工艺高超

解析: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工匠技艺高超,使用上等原料,对产品质量要求高,产品大多精美绝伦。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即是官窑工艺高超。

答案:D

试题详情

7.2010年在安徽省蚌埠市发掘出双墩1号墓,出土随葬品2400余件(如图),据考古专家论证,该墓主极有可能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当时人们还不会烧制瓷器

B.当时冶金业特指青铜铸造

C.当时金属乐器铸造术先进

D.当时钟离国国君身份是大宗

解析:材料中的“铜器编钟一组”,揭示了春秋时期金属乐器铸造术的先进。

答案:C

试题详情

6.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单位:个),表中数据说明(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 126
74
1 583
陕西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 270
71
1 959

A.北方州县集市的密集度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商品化,旨在考查考生对表格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的能力。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州县、集市数量迅速增加,这表明集市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而这一发展势必会推动农民与市场的联系。

答案:D

试题详情

5.“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这是清朝民间《武夷山采茶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清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B.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C.清代福建武夷山茶业主要通过江西外销海外

D.采茶歌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的文化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农业发展的新现象,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没有清代福建武夷山茶业外销的信息,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试题详情

4.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

A.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土地政策,意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政府通过颁布法令,免除了年满五十岁以上的课役,并使老男、残疾、寡妻妾获得一定的土地,这说明唐朝政府比较关注民生问题,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答案:C

试题详情

3.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利弊特点。诗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租税的沉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

答案:D

试题详情

2.“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材料体现出( )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关注农民利益 ③抑制商业发展 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是《吕氏春秋》中主张重视农业的言论,大意是要重视农业生产,以稳定社会、稳固国君统治。①④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B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解析:铁器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私田大量开垦,最终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