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功能观点:首先对带电体受力分析,再分析运动形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公式计算.
(1)若选用动能定理,则要分清有多少个力做功,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同时要明确初、末状态及运动过程中的动能的增量.
(2)若选用能量守恒定律,则要分清带电体在运动中共有多少种能量参与转化,哪些能量是增加的,哪些能量是减少的.
例3 如图7所示,A、B为半径R=1 m的四分之一光滑绝缘竖直圆弧轨道,在四分之一圆弧区域内存在着E=1×106 V/m、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有一质量m=1 kg、带电量q=+1.4×10-5 C的物体(可视为质点),从A点的正上方距离A点H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BC段为长L=2 m、与物体间动摩擦因数为μ=0.2的粗糙绝缘水平面,CD段为倾角θ=53°且离地面DE高h=0.8 m的斜面.(取g=10 m/s2)
图7
(1)若H=1 m,物体能沿轨道AB到达最低点B,求它到达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2)通过你的计算判断:是否存在某一H值,能使物体沿轨道AB经过最低点B后最终停在距离B点0.8 m处;
(3)若高度H满足:0.85 m≤H≤1 m,请通过计算表示出物体从C处射出后打到的范围.(已知sin 53°=0.8,cos 53°=0.6.不需要计算过程,但要有具体的位置,不讨论物体反弹以后的情况)
审题与关联
解析 (1)物体由初始位置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mg(R+H)-qER=mv
到达B点时由支持力FN、重力、电场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FN-mg+qE=m,解得FN=8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8 N,方向竖直向下
(2)要使物体沿轨道AB到达最低点B,当支持力为0时,最低点有个最小速度v,则qE-mg=m
解得v=2 m/s
在粗糙水平面上,由动能定理得:-μmgx=-mv2,所以x=1 m>0.8 m
故不存在某一H值,使物体沿着轨道AB经过最低点B后,停在距离B点0.8 m处.
(3)在斜面上距离D点 m范围内(如图PD之间区域)
在水平面上距离D点0.2 m范围内(如图DQ之间区域)
答案 (1)8 N (2)不存在 (3)在斜面上距离D点 m范围内 在水平面上距离D点0.2 m范围内
突破训练3 如图8所示,在竖直平面内,AB为水平放置的绝缘粗糙轨道,CD为竖直放置的足够长绝缘粗糙轨道,AB与CD通过四分之一绝缘光滑圆弧形轨道平滑连接,圆弧的圆心为O,半径R=0.50 m,轨道所在空间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E=1.0×104 N/C,现有质量m=0.20 kg,电荷量q=8.0×10-4 C的带电体(可视为质点),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sAB=1.0 m,带电体与轨道AB、CD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假定带电体与轨道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求:(取g=10 m/s2)
图8
(1)带电体运动到圆弧形轨道C点时的速度;
(2)带电体最终停在何处.
答案 (1)10 m/s (2)到C点的竖直距离为 m处
解析 (1)设带电体到达C点时的速度为v,从A到C由动能定理得:qE(sAB+R)-μmgsAB-mgR=mv2
解得v=10 m/s
(2)设带电体沿竖直轨道CD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从C到D由动能定理得:
-mgh-μqEh=0-mv2
解得h= m
在最高点,带电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Ffmax=μqE=4 N,
重力G=mg=2 N
因为G<Ffmax
所以带电体最终静止在到C点的竖直距离为 m处.
(限时:45分钟)
►题组1 示波管的原理与应用
1.动力学观点
动力学观点是指用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带电粒子初速度方向与电场线共线,则粒子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垂直电场线,则粒子做匀变速曲线运动(类平抛运动).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匀变速曲线运动时,一般要采用类平抛运动规律解决问题.
32.综合运用动力学观点和功能观点解决带
电体在电场中的运动
3.此类题型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粒子做单向直线运动(一般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二是粒子做往返运动(一般分段研究),三是粒子做偏转运动(一般根据交变电场的特点分段研究).
例2 如图5(a)所示,A、B为两块平行金属板,极板间电压为UAB=1 125 V,板中央有小孔O和O′.现有足够多的电子源源不断地从小孔O由静止进入A、B之间.在B板右侧,平行金属板M、N长L1=4×10-2 m,板间距离d=4×10-3 m,在距离M、N右侧边缘L2=0.1 m处有一荧光屏P,当M、N之间未加电压时电子沿M板的下边沿穿过,打在荧光屏上的O″并发出荧光.现给金属板M、N之间加一个如图(b)所示的变化电压u1,在电压变化时,M板电势低于N板.已知电子质量为me=9.0×10-31 kg,电量为e=1.6×10-19C.
图5
(1)每个电子从B板上的小孔O′射出时的速度多大?
(2)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范围是多少?
(3)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的最大动能是多少?
解析 (1)电子经A、B两块金属板加速,有:UAB=mv
得v0= = m/s=2×107 m/s
(2)电子通过极板的时间为t=L1/v0=2×10-9 s,远小于电压变化的周期,故电子通过极板时可认为板间电压不变.
当μ1=22.5 V时,电子经过M、N极板向下的偏移量最大,为y1=··2=××2 m=2×10-3 m
y1<d,说明所有的电子都可以飞出M、N[来源:学#科#网]
此时电子射出极板后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为
vy=·=× m/s=2×106 m/s
电子射出极板MN后到达荧光屏P的时间为:
t2== s=5×10-9 s
电子射出极板MN后到达荧光屏P的偏移量为
y2=vyt2=2×106×5×10-9 m=0.01 m
电子打在荧光屏P上的总偏移量为:
y=y1+y2=0.012 m,方向竖直向下;
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范围是:从O″竖直向下0~0.012 m.
(3)当u1=22.5 V时,电子飞出电场的动能最大,
EK=m(v+v)=×9×10-31[(2×107)2+(2×106)2]≈1.82×10-16 J.
答案 见解析
当电压周期性变化时,由E=知,电场强度E也周期性变化,由F=qE知电场力F周期性变化,由a=知加速度a与电压变化图象形状相同,画出v-t图象则可以分析粒子运动特点.
突破训练2 在金属板A、B间加上如图6乙所示的大小不变、方向周期性变化的交变电压,其周期为T.现有电子以平行于金属板的速度v0从两板中央射入(如图甲所示).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不计电子的重力,求:
图6
(1)若电子从t=0时刻射入,在半个周期内恰好能从A板的边缘飞出,则电子飞出时速度的大小为多少?
(2)若电子从t=0时刻射入,恰能平行于金属板飞出,则金属板至少为多长?
(3)若电子恰能从两板中央平行于板飞出,电子应从哪一时刻射入?两板间距至少为多大?
答案 (1) (2)v0T
(3)+k·(k=0,1,2,…) T
解析 (1)由动能定理得:e·=mv2-mv
解得v= .
(2)t=0时刻射入的电子,在垂直于极板方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向正极板方向偏转,半个周期后电场方向反向,则继续在该方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再经过半个周期,电场方向上的速度减到零,实际速度等于初速度v0,平行于极板,以后继续重复这样的运动.
要使电子恰能平行于金属板飞出,则在OO′方向上至少运动一个周期,故极板长至少为L=v0T.
(3)若要使电子从极板中央平行于极板飞出,则电子在电场方向上应先加速、再减速,反向加速再减速,每段时间相同,一个周期后恰好回到OO′线.所以应在t=+k·(k=0,1,2,…)时射入.
极板间距离要求满足在加速、减速阶段电子不打到极板上.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a=.
加速阶段运动的距离s=··()2≤
可解得d≥T
故两板间距至少为T
2.分析时从两条思路出发:一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规律分析;二是功能关系.
1.注重全面分析(分析受力特点和运动规律),抓住粒子的运动具有周期性和在空间上具有对称性的特征,求解粒子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位移、做功或确定与物理过程相关的边界条件.
2.工作原理
偏转电极XX′和YY′不加电压,电子打到屏幕中心;若只在XX′之间加电压,电子只在X方向偏转;若只在YY′之间加电压,电子只在Y方向偏转;若XX′加扫描电压,YY′加信号电压,屏上会出现随信号而变化的图象.
例1 (2011·安徽·18)图2为示波管的原理图,如果在电极YY′之间所加的电压按图3甲所示的规律变化,在电极XX′之间所加的电压按图乙所示的规律变化,则在荧光屏上会看到的图形是 ( )
图2
甲 乙
图3
解析 由图甲及图乙知,当UY为正时,Y板电势高,电子向Y偏,而此时UX为负,即X′板电势高,电子向X′板偏,所以选B.
答案 B
示波管荧光屏上图线形状的判断方法
示波管中的电子在YY′和XX′两个偏转电极作用下,同时参与两个类平抛运动,一方面沿YY′方向偏转,另一方面沿XX′方向偏转,找出几个特殊点,即可确定荧光屏上的图形.
突破训练1 示波管是示波器的核心部件,它由电子枪、偏转电极和荧光屏组成,如图4所示.如果在荧光屏上P点出现亮斑,那么示波管中的 ( )
图4
A.极板X应带正电
B.极板X′应带正电
C.极板Y应带正电
D.极板Y′应带正电
答案 AC
解析 根据亮斑的位置,电子偏向XY区间,说明电子受到电场力作用发生了偏转,因此极板X、极板Y均应带正电.
考点二 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
1.构造及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1)电子枪:发射并加速电子.
(2)偏转电极YY′:使电子束竖直偏转(加信号电压);偏转电极XX′:使电子束水平偏转(加扫描电压).
26、(1)400N (2分) (2)104Pa (2分)
(3)4800J(2分) (4)80W(2分)
四、计算题
25、4N(2分) 物体在水中静止时,漂浮在水面,所以浮力等于物体重力,F浮=G=3N (2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