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传送带模型”问题的分析思路
2.问题的实质
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理解图象的轴、点、线、截、斜、面六大功能.
例2 如图3甲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长木板B(长木板足够长)的左端放着小物块A,某时刻,B受到水平向左的外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即F=kt,其中k为已知常数.若A、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f的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且A、B的质量相等,则下列图中可以定性地描述物块A的v-t图象的是 ( )
图3
解析 刚开始,外力F较小,A、B保持相对静止,加速度大小为a==,可见,加速度a的大小随着时间t逐渐增大,对应的v-t图线的斜率逐渐增大,C、D错误;随着时间t的增大,外力F增大,当物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大小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物块A与木板B发生相对运动,此时有Ff=ma,F-Ff=ma,解得F=2Ff,即kt=2Ff,可见t>后物块将在大小恒定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对应的v-t图线是倾斜的直线,A错误,B正确.
答案 B
数图结合解决动力学问题
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动力学中常见的图象有v-t图象、x-t图象、F-t图象、F-a图象等,解决图象问题的关键有:
(1)分清图象的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并且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明确其物理意义.
(2)明确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如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注意图线中一些特殊点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图线与横、纵坐标的交点,图线的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等.
(3)明确能从图象中获得哪些信息:把图象与具体的题意、情境结合,并结合斜率、特殊点等的物理意义,确定能从图象中反馈出来哪些有用信息(如v-t图线所围面积表示位移等)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突破训练2 我国“蛟龙号”深潜器在某次实验时,内部显示屏上显示了从水面开始下潜到返回水面过程中的速度图象,如图4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图4
A.6 min~8 min内,深潜器的加速度最大
B.4 min~6 min内,深潜器停在深度为60 m处
C.3 min~4 min内,潜水员处于超重状态
D.6 min~10 min内,深潜器的加速度不变
答案 C
解析 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位移的大小.6 min~8 min内深潜器的加速度小于3 min~4 min内深潜器的加速度,A错误.4 min~6 min内,深潜器停在深度为360 m处,B错误.3 min~4 min内,深潜器向下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向上,故处于超重状态,C正确.6 min~8 min内与8 min~10 min内深潜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错误.
考点三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
(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加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例3 (2013·山东·22)如图5所示,一质量m=0.4 kg的小物块,以v0=2 m/s的初速度,在与斜面成某一夹角的拉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t=2 s的时间物块由A点运动到B点,A、B之间的距离L=10 m.已知斜面倾角θ=30°,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图5
(1)求物块加速度的大小及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
(2)拉力F与斜面夹角多大时,拉力F最小?拉力F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析 (1)设物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为v,由运动学公式得
L=v0t+at2 ①
v=v0+at ②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
a=3 m/s2 ③
v=8 m/s ④
(2)设物块所受支持力为FN,所受摩擦力为Ff,拉力与斜面间的夹角为α,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 α-mgsin θ-Ff=ma ⑤
Fsin α+FN-mgcos θ=0 ⑥
又Ff=μFN ⑦
联立⑤⑥⑦式得
F= ⑧
由数学知识得
cos α+sin α=sin(60°+α) ⑨
由⑧⑨式可知对应最小F的夹角
α=30° ⑩
联立③⑧⑩式,代入数据得F的最小值为
Fmin= N
答案 (1)3 m/s2 8 m/s (2)30° N
动力学中的典型临界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N=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驰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驰的临界条件是:FT=0.
(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当加速度变为零时.
突破训练3 如图6所示,质量M=8 kg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8 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 m/s时,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2 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g取10 m/s2),求:
图6
(1)小物块放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2)小车至少要多长才能使小物块不会滑离小车?
(3)若小物块不会滑离小车,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1.5 s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物块的加速度:am=Ff/m=μg=2 m/s2
小车的加速度:aM==0.5 m/s2
(2)由:amt=v0+aMt
解得:t=1 s
小物块:x1=amt2=1 m
小车:x2=v0t+aMt2=1.75 m
小车最小长度:L=x2-x1=1.75-1=0.75 m
(3)在开始1 s内小物块的位移:x1=amt2=1 m.
最大速度:v=amt=2 m/s.
在接下来的0.5 s物块与小车相对静止,一起做加速运动且加速度:a==0.8 m/s2.
这0.5 s内的位移:x3=vt+at2=1.1 m.
经过t=1.5 s小物块通过的总位移x=x1+x3=2.1 m.
1.图象的类型
(1)已知物体在一过程中所受的某个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决定的,其大小等于ma.
例1 如图2所示,物体A被平行于斜面的细线拴在斜面的上端,整个装置保持静止状态,斜面被固定在台秤上,物体与斜面间无摩擦,装置稳定后,当细线被烧断物体下滑时与静止时比较,台秤的示数 ( )
图2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解析 细线被烧断物体沿斜面下滑时不受摩擦力,则物体A将加速下滑,则物体A的加速度沿竖直向下方向的分量不为0,则A处于失重状态,故台秤对系统的支持力将减小,故B正确.
答案 B
突破训练1 在探究超重和失重规律时,某体重为G的同学站在一压力传感器上完成一次下蹲动作,传感器和计算机相连,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则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 )
答案 D
解析 该同学下蹲过程中,其加速度方向先向下后向上,故先失重后超重,故选项D正确.
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2.只要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
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
3.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考点一 超重与失重现象
2.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1.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