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0964  120972  120978  120982  120988  120990  120994  121000  121002  121008  121014  121018  121020  121024  121030  121032  121038  121042  121044  121048  121050  121054  121056  121058  121059  121060  121062  121063  121064  121066  121068  121072  121074  121078  121080  121084  121090  121092  121098  121102  121104  121108  121114  121120  121122  121128  121132  121134  121140  121144  121150  121158  447090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⑥叶绿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同学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p',字,请问在玻片标本上写的是

   A.b   B.d    C.p   D.q

试题详情

10.从自然界微生物中筛选某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嗜盐菌的菌样应从________环境中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条件,使其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________的培养基,并在________条件下培养。

(3)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处理。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________条件下进行。

(4)如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

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一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细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应当怎样操作才可避免此种现象?________。

(5)如果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________,应该保持________(至少答两项)等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1)筛选菌种应从适于目的菌种生长、繁殖的环境中寻找,故培养嗜盐菌应从高盐环境中采集。(2)富集培养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应能促进目的菌的生长、繁殖。(3)微生物的分离及培养中必须保证无菌,包括培养基的灭菌和操作过程的灭菌等。(4)纯化培养中,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前一种方法形成的菌落分布较均匀,后一种方法形成的菌落分布不均匀,先划线的部分菌落密集甚至相连,后划线的部分菌落分布稀疏。(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为自变量,酶活性为因变量,其他变量如底物和酶的用量、pH、反应时间等均为无关变量。

答案:(1)海滩等高盐 (2)以淀粉为唯一碳源 高温

(3)高压蒸汽灭菌 无菌 (4)稀释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 菌液浓度过高 增大稀释倍数(或培养过程被杂菌污染 严格无菌操作;或用接种环划下一区域前接种环没有灭菌 每划一个新的区域前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处理)(原因与操作要对应) (5)温度 纤维素的量与浓度、反应时间、pH

 

试题详情

9.(2012年高考浙江自选模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

→→→→

请回答:

(1)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这是因为Hp含有________,它能以尿素作为氮源;若有Hp,则菌落周围会出现________色环带。

(2)下列对尿素溶液进行灭菌的最适方法是________灭菌。

A.高压蒸汽                        B.紫外灯照射

C.70%酒精浸泡                    D.过滤

(3)步骤X表示________。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时,先将菌液稀释,然后将菌液________到培养基平面上。菌液稀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________菌落。

(4)在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置并放在________中。若不倒置培养,将导致________。

(5)临床上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是否感染Hp,其基本原理是Hp能将14C标记的________分解为NH314CO2

解析:此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知识。(1)幽门螺杆菌(Hp)含有脲酶,能以尿素为氮源,在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中培养Hp,由于尿素经脲酶的降解可产生碱性的NH3,NH3能使培养基中的酚红由红黄色变成红色,故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环带。(2)由于尿素加热会分解,对尿素溶液进行灭菌最好用G6玻璃砂漏斗过滤。(3)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步骤是: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接种→培养。为获得单菌落,接种操作前应先将菌液稀释,然后将菌液涂布到培养基平面上即可。(4)微生物培养时需将培养皿倒置并放在恒温培养箱中,若不倒置培养,则无法形成单菌落。(5)幽门螺杆菌能将14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14CO2,故临床上常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内幽门螺杆菌的存在。

答案:(1)脲酶 红 (2)D (3)接种 涂布 单 (4)恒温培养箱 无法形成单菌落 (5)尿素

试题详情

8.(2014年武汉模拟)某些微生物能合成纤维素酶,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硝酸盐、磷酸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的化合物A是________,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通常用________染色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筛选。甲同学在实验时得到了如上图所示的结果,则纤维素分解菌位于________内。

A.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3)在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进行平板划线时,每次划线结束后仍然要灼烧接种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打算从牛胃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并计数,与分离醋酸菌相比,进行培养时除了营养不同外,最主要的实验条件差别是________,该同学采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____。

(5)丙同学在提取和分离纤维素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抵制外界酸和碱对酶活性的影响,采取的措施是向提取液和分离液中添加________;若探究纤维素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如何设置对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该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特点,在其选择培养基中添加纤维素,可为其生长提供碳源。(2)利用刚果红染色法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培养基中的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3)进行平板划线接种时,每次划线后要灼烧接种环是为了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污染。(4)牛胃内是无氧环境,故应在无氧环境下分离牛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菌落是同种菌体的集合,相距很近的细菌可以形成一个菌落,故菌落数比活菌数少。(5)在提取液和分离液中添加缓冲溶液可保证液体的pH不受干扰。探究某种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应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进行相互对照。

答案:(1)纤维素 碳源 选择

(2)刚果红 A

(3)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

(4)保证无氧环境 小(低)

(5)缓冲溶液 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进行相互对照

试题详情

7.(2014年南通模拟)多环芳烃菲在染料、杀虫剂等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下图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菌株Q的主要步骤。请回答:

(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________。

(2)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________。

(3)步骤④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过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种环通过灼烧来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________次。

(5)为了获得分解多环芳烃菲能力更强的菌株,研究人员又对菌种Q进行了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K。为了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设计了下列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

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A、B、C。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8 ℃时,恒温培养3天后,测定锥形瓶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率。

解析:(1)培养液中加入多环芳烃菲作为唯一碳源,目的是筛选出能分解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2)培养过程中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既能增加溶氧量也能有利于菌株和营养物质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3)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目的是因为培养基的水分蒸发形成水珠,如果正放,水珠滴落在培养基平面上会影响菌落的生长(污染培养基),所以要保证培养基的干燥,必须倒置培养。(4)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接种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故五个区域划线前和操作完成后共6次灼烧接种环。(5)根据实验目的: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9只锥形瓶均分成A、B、C三组,每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再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无菌水、菌株Q菌液和突变株K菌液,相同条件下培养测定锥形瓶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率。

答案:(1)筛选出菌株Q (2)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3)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 防止冷凝后形成的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污染培养基 (4)6 (5)②向9支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 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无菌水、菌株Q菌液和突变株K菌液

试题详情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进行了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提示: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在含有刚果红和纤维素的培养基上形成有透明圈的菌落。

材料用具:采集的土样、研钵、配制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的各种原料、琼脂、纤维素粉、刚果红溶液、培养箱、无菌水。

实验步骤:

(1)利用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的各种原料、琼脂及________配制固体培养基,灭菌。

(2)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在研钵中研碎后________,制成土壤匀浆。

(3)利用无菌操作方法把土壤匀浆________到培养基上,放在培养箱内培养一段时间。

(4)用显微镜观察纤维素分解菌时,要从________挑取材料制成临时装片。

解析:本题考查分解纤维素细菌的分离。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纤维素粉做碳源,加入刚果红溶液,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故将纤维素分解菌接种在含有刚果红和纤维素的培养基上培养。采集的土壤样品在研钵中研碎后需加入无菌水,制成土壤匀浆。利用无菌操作方法把土壤匀浆点接或接种到培养基上,放在培养箱内培养。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会产生透明圈,故挑取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制成临时装片,可观察到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1)纤维素粉和刚果红溶液 (2)加入无菌水

(3)点接或接种 (4)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

5.(1)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和渗透压等条件。由于该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因此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2)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器皿进行________(消毒、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进行清洗和________;静止空气中的细菌可用紫外线杀灭,其原因是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________。

(3)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________。

(4)通常,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________。

(5)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解析:(1)大肠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易培养、生活周期短等优点,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条件。(2)灭菌是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所以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消毒是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损伤DNA的结构。(3)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应保证样品稀释的比例适合。(4)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进行初步的鉴定。(5)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6)因为有的大肠杆菌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并可能导致肠管出现严重症状,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答案:(1)温度 酸碱度 易培养 生活周期短

(2)灭菌 消毒 损伤DNA的结构

(3)比例合适

(4)鉴定(或分类)

(5)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6)灭菌

试题详情

4.某细菌菌株需从环境中摄取现成的亮氨酸(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才能生长,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对链霉素无抗性)。科学家用诱变剂处理此菌株,想筛选出表中列出的菌株类型。依据筛选目的,培养基添加物质合理的组别是(注:L—亮氨酸;S-链霉素;“+”—加入:“-”—不加入。如,L-:不加入亮氨酸;S+:加入链霉素)( )

解析:本题考查用选择培养基选择特定类型的菌株。需要亮氨酸的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因此筛选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需要在没有亮氨酸且无链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而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株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而筛选不需要亮氨酸且抗链霉素的菌株需要加入链霉素,不加亮氨酸,根据这一要求只有B符合。

答案:B

试题详情

3.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有误的是( )

A.经选择培养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B.富集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少

C.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

D.对照组可用同样量的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

解析:经选择培养后,再经稀释,才能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富集培养可省略;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设置对照能证明经富集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微生物。

答案: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