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上海世博联手哥本哈根掀“低碳”浪潮。下列叙述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等的发展,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人口增长、农业发展,土地耕作频繁
C.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森林破坏、草原退化
D.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
[解析] 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
[答案] D
4.(2013·辽宁沈阳二中第四阶段测试)生态农业是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解析] 使用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会破坏土壤和水体环境,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 C
3.(201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B.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此判定B项错误。
[答案] B
2.(2014·慈溪中学月考)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环境的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与所在环境中同一营养级生物进行竞争,而导致侵入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从而减少侵入地的物种,破坏侵入地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
[答案] C
一、选择题
1.(2014·济宁质检)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B.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 由题意知环境污染的同时,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的减少导致污染物净化减慢,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答案] A
13.(15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图1
种名 |
山桃 |
丁香 |
油松 |
刺槐 |
山桃 |
1 |
|
|
|
丁香 |
0.124 |
1 |
|
|
油松 |
0.125 |
0.734 |
1 |
|
刺槐 |
0.148 |
0.761 |
0.884 |
1 |
图2
图1: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图2:表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
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图2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析] (1)由于在此地区原来的植被的繁殖体还存在,土壤调节没有被破坏,因此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在3阶段时甲乙两种植物锐减几乎灭亡,而丙则繁盛起来,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此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
(2)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说明物种的数目在增多,即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也得以提高。
(3)图2中的油松和刺槐的生态位重叠达到0.884,高于其他植被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说明它们间的竞争最激烈。鞭毛藻感受光信息,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4)农田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人们不断的从农田中输出物质,且大量的物质并没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循环,因此为了维持其稳定性,必须不断施加氮肥。
(5)由a图的增长率曲线知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说明该种群在此段时间里生活的环境条件非常优越即理想条件,所以种群数量增长呈现“J”型增长。(如图示)
[答案] (1)次生演替 竞争 垂直分层 (2)物种丰富度 抵抗力 (3)油松和刺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4)因为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5)
12.(13分)(2013·甘肃河西五市高三联考)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甲 乙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________。
(3)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
(4)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河蚌属于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________营养级。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3/5,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为2/5,则河蚌增加10 g体重,最少需要小球藻________g。
(6)自2008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
[解析] (1)图甲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只有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乙碳循环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大气中的CO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而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D。
(2)从图甲可以看出,鲢鱼和河蚌有共同的食物水蚤,因而湖泊中鲢鱼和河蚌的关系是竞争。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是垂直结构的表现。
(4)河蚌吃小球藻,是第二营养级,河蚌吃水蚤,水蚤吃藻类,河蚌是第三营养级;水蚤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而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一营养级。
(5)河蚌涉及的食物链有两条,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最少需要小球藻的质量应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10×(3/5)÷20%+10×(2/5)÷20%÷20%=130 g。
(6)对湖泊进行填埋,将会使生物的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1)A、D (2)竞争 (3)垂直 (4)第二和第三 一 (5)130 (6)抵抗力
二、非选择题
11.(12分)(2013·青岛高三一模)福寿螺是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危害极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我国创建出如下图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防治福寿螺。据图回答:
(1)除图中的生物外,该生物群落中还应该有的成分是
__________。
(2)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3)科研人员在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中华鳖,可大量捕食福寿螺的成体和卵块,使福寿螺种群密度明显下降,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由3/4调整为1/4,福寿螺增加1 kg体重,从理论上分析,取食比例改变后,设福寿螺和田螺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微藻比原来多消耗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解析] 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缺少原产地长久形成的捕食关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会快速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接近“J”型增长曲线。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的控制其数量增长。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及其卵块,从而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微藻比原来多消耗的量为:1×(3/4)÷12%÷20%-1×(1/4)÷20%÷20%=12.5 kg。
[答案] (1)分解者 (2)福寿螺、鸭子 信息传递 (3)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4)12.5
10.(2013·江门佛山高三教学质检改编)为防治荔枝蝽(高龄时活动范围广)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均可用样方法
B.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关系消灭昆虫
C.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恢复力和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解析]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通常有两种,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如高龄的荔枝蝽;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可通过捕食、寄生关系消灭害虫;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则其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较差。
[答案] C
9.(2014·烟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
A.昆虫的繁殖能力 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即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不会有哪种生物会过度繁殖。
[答案] 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