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1412  121420  121426  121430  121436  121438  121442  121448  121450  121456  121462  121466  121468  121472  121478  121480  121486  121490  121492  121496  121498  121502  121504  121506  121507  121508  121510  121511  121512  121514  121516  121520  121522  121526  121528  121532  121538  121540  121546  121550  121552  121556  121562  121568  121570  121576  121580  121582  121588  121592  121598  121606  447090 

4.(2013·郑州一模)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是指D同化的能量与C同化的能量之比,B错误;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正确;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也越多,D错误。

[答案] C

试题详情

3.(2013·青岛一中一模)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如下表(单位:百万千焦)。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 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 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计算不正确的是( )

种群
同化量
净生产
量(净同
化量) 
呼吸
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
下一营
养级 
未被
利用
的能量

 
 
65.5
3.0
15.0
41.5

14.0
5
 
0.5
2
2.5

2
 
1.4
微量
(不计)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百万千焦

B.甲净生产量为59.5百万千焦

C.乙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9百万千焦

D.能量从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4.3%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50 000-149 875=125百万千焦。甲的净生产量为同化量-呼吸消耗量=125-65.5=59.5百万千焦。乙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4.0-5=9百万千焦,C错误。能量从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2÷14.0×100%=14.3%。

[答案] C

试题详情

2.(2014·临沂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为K/2值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种群数量为K/2值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低碳生活方式可降低空气中CO2浓度,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使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答案] A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生产者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生产者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

B.c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解析] 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答案] A

试题详情

13.(15分)(2014·试题调研)科研人员对甲(蚜虫不能钻过甲装置中的细孔纱布,将甲装置置于大田中)、乙(围栏放牧)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蚜虫与棉花叶、羊与青草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________、________。

(3)决定甲、乙两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丁两图所示曲线在ab时间段内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蚜虫以棉花叶的汁液为食,二者属于寄生关系;羊与青草为捕食关系。由于甲装置中没有持续的外源能量供应,因此蚜虫最后全部死亡,对应丁图所示曲线。围栏中的植物可持续获得光照,为羊提供营养物质,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对应丙图所示曲线。

[答案] (1)寄生 捕食 (2)丁 丙 (3)出生率和死亡率 (4)丙图所示植物可源源不断地获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羊群提供营养,因此可保持相对稳定;丁图所示蚜虫将棉花汁液吸收完后,因无外源营养物质的供应,最终全部死亡

试题详情

12.(13分)杜氏盐藻属于海洋中一种单细胞藻类,是提取β­胡萝卜素的重要资源。为研究海洋常见重金属污染物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杜氏盐藻分别置于A~E五种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定期取藻液测定杜氏盐藻密度,结果如图。请回答:

(1)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杜氏盐藻密度,取藻液前,应将藻液____________,以利于准确计数。

(2)在A培养液中,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杜氏盐藻种群的种内竞争程度,第8天时比第16天时________(填“强”或“弱”)。

(3)实验结论: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________作用,浓度越大该作用越强。得到上述结论的依据是:在相同时间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杜氏盐藻在培养液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取藻液前如果不摇匀,误差会比较大。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杜氏盐藻密度,需要稀释,否则由于藻液中藻类的密度过大,计数会比较困难。(2)由图解可知,杜氏盐藻种群的数量增长属于典型的“S”型增长。A培养液中第16天时,杜氏盐藻种群的数量较第8天时多,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已经被消耗了很多,因此种内竞争程度强,即第8天时比第16天时竞争强度弱。(3)分析题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含Pb2(或B、C、D、E)培养液中的杜氏盐藻密度比不含Pb2(或A)培养液的小;培养液中的Pb2浓度越大,杜氏盐藻密度越小,说明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且浓度越大该作用越强。

[答案] (1)摇匀、稀释

(2)S 弱

(3)抑制 含Pb2(或B、C、D、E)培养液中的杜氏盐藻密度比不含Pb2(或A)培养液的小 培养液中的Pb2浓度越大,杜氏盐藻密度越小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

11.(12分)(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

(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解析] (1)种群在“J”型增长过程中,t年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图示阴影部分为通过环境阻力淘汰部分生物个体数量,淘汰部分生物个体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出现生殖隔离才能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即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野生扬子鳄为国家珍稀动物,a点后出现曲线Ⅲ的变化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各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扬子鳄数量减少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同营养级内物种间的关系为竞争。(3)东亚飞蝗是农作物的害虫,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种群数量不能为0也不能过多,应控制在K2水平;若a点变化为干旱,据题意干旱有利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Ⅰ。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 (1)N0λt 基因频率 不一定 (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 竞争 (3)K2 Ⅰ 信息传递

试题详情

10.

(2013·南京、盐城高三一模)右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

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

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解析] 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c点时鹿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B正确;a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上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C正确;cd段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使鹿的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答案] A

试题详情

9.

(2014·石家庄高三质检)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解析] 分析题图中两曲线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甲先于乙种群增长,达到最大增长速率后,随时间推移开始下降,而此时乙仍表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故A正确;t2t3时间内对于甲、乙来说,出生率都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故B错误;甲种群在t1t2时间和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故C错误;t4时间时,乙的种群密度还没有达到最大,它的最大密度是t5时,故D错误。

[答案] A

试题详情

8.

(2014·大连高三双基测试)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曲线a

B.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最适的人口数量为55亿

C.资源或空间有限是曲线b与曲线a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

D.如果环境条件恶化下去,人口增长趋势将表现为曲线c

[解析] 地球资源和空间等是有限的,所以人口数量应成“S”型增长,曲线a是“J”型增长;若地球对人类容纳量为110亿,则人口数量为55亿时,人口增长速率最大,空间和资源等最适宜人类生活。

[答案] 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