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1420  121428  121434  121438  121444  121446  121450  121456  121458  121464  121470  121474  121476  121480  121486  121488  121494  121498  121500  121504  121506  121510  121512  121514  121515  121516  121518  121519  121520  121522  121524  121528  121530  121534  121536  121540  121546  121548  121554  121558  121560  121564  121570  121576  121578  121584  121588  121590  121596  121600  121606  121614  447090 

6.(2013·云南昆明一模)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析]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由于Na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 D

试题详情

5.(2013·滨州一模)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A.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B.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C.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

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解析] 静息电位是指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而①②代表的都是膜外电位,A错误;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图乙表示的属于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有些激素是分泌蛋白,C正确;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再转换为电信号,D错误。

[答案] C

试题详情

4.(2013·西安五校一模)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

[解析] 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通过了突触间的传递,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以维持电位差。

[答案] B

试题详情

3.(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D.在A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解析]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刺激A处可引起屈肌收缩,但兴奋的传导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

[答案] B

试题详情

2.(2013·日照高三一模)右图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微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d表示神经与骨骼肌连接的区域(属于突触的一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电极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骨骼肌收缩

B.d内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c处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D.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正电荷

[解析] 用电极a刺激神经,则电流能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并能通过神经—肌肉突触引起骨骼肌收缩;d表示神经—肌肉接头,是突触的一种,所以神经冲动在此处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最终引起肌肉收缩;电极b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负电荷。且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不能通过神经—肌肉突触传向传出神经,因此c处无电位变化。

[答案] B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2013·海南高考)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解析] 神经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且只能通过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A、C正确;神经递质是传递兴奋的重要化学物质,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没有受到刺激则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B错误;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答案] B

试题详情

13.(14分)(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试管

GA溶液
缓冲液

半粒种子10个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步骤1
步骤2
1
0
1
1
带胚
温24 h
后去除
种子,
在各试
管中分
别加入
1 mL淀
粉液
25 ℃保温10 min
后各试
管中分
别加入
1 mL碘
液,混匀
后观察
溶液颜
色深浅
++
2
0
1
1
去胚
++++
3
0.2
1
0.8
去胚
++
4
0.4
1
0.6
去胚

5
0.4
1
0.6
不加种子
++++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回答下列问题:

(1)α­淀粉酶催化_____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_。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GA可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通过对表格中的实验分组和操作加以对比、分析得知,实验的变量是GA的浓度变化、是否加种子、种子是否带胚,试管中添加水量不同的目的是保证试管中液体总体积不变。实验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选好对照组和实验组,如1和2、2和3、3和4、4和5等。在无关变量保持一致的条件下,根据因变量,即淀粉加碘液变蓝后颜色的深浅,确定淀粉剩余量的多少,从而推出含有α­淀粉酶量的多少,进而推出种子产生α­淀粉酶的场所和GA浓度对α­淀粉酶产生量的影响。

(1)酶具有专一性,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的二糖是麦芽糖。(2)试管1和试管2的实验中,单一变量为种子是否有胚,根据实验结果,试管1颜色比试管2浅,则试管1含有的淀粉少于试管2含有的淀粉,从而说明试管1产生了α­淀粉酶,可得出结论:有胚的种子能产生α­淀粉酶,并使淀粉水解。(3)没有GA溶液且种子去胚的试管2,其实验结果和不含种子的试管5相同,说明没有α­淀粉酶的产生,含GA溶液且种子去胚的试管3的实验结果比试管2颜色浅,说明有α­淀粉酶产生,进而推出GA能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4)试管2、3、4里的种子都是去胚的,单一变量是GA的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发现随GA浓度升高,试管中含有的淀粉逐渐减少,说明试管中产生的α­淀粉酶逐渐增多。

[答案] (1)淀粉 麦芽糖 (2)少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 (3)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 (4)GA浓度高对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

试题详情

12.(14分)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1
2
3
4
1% NaCl溶液(mL)
1
 
 
 
1% CuSO4溶液(mL)
 
1
 
 
1% Na2SO4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pH6.8缓冲液(mL)
1
1
1
1
1%淀粉溶液(mL)
1
1
1
1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37 ℃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试管,加入1%碘溶液0.1 mL
观察结果
无色
深蓝色
浅蓝色

(1)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设置的4号试管起____________作用;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1号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实验设计,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能力。本实验研究的是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pH为无关变量,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才能排除无关变量。对本实验的分析首先确定对照组和实验组,观察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结果得出结论。4号试管为对照组,3号试管的结果与4号试管相同,说明Na2SO4溶液中的Na和SO对实验中酶的活性没有影响,1号试管为无色,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更强,2号试管为深蓝色,说明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因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的因变量时,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1号试管中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斐林试剂是NaOH和CuSO4的混合液,Cu2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 (1)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

(2)Cl和Cu2 Cu2 Cl

(3)对照 确定Na和SO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4)由蓝色(或无色)变为砖红色 斐林试剂中有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

11.(12分)请你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

(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酶具有_______________。

图3

(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从图示中的虚线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

(3)图4和图5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请分析回答:

    图4    图5(底物足量条件下)

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________。从图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底物足量条件下, __________。

[解析] (1)图1表示酶具有高效性,图2表示酶具有专一性。

(2)底物剩余越少,表示酶的活性越高,图中的虚线表示的是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

(3)图4中A点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酶量的限制。

[答案] (1)高效性和专一性(特异性) (2)先上升后下降 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3)酶的浓度(数量)和活性 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

试题详情

10.(2013·青岛期中)下表是探究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表中“+”的数目表示有气泡产生的多少,“-”表示无气泡产生,与此相关的正确分析是                                 ( )


H2O2
3.5% FeCl3
20%肝脏研磨液
温度
实验现象
1
2 mL
/
/
室温

2
2 mL
/
/
90 ℃
++
3
2 mL
2滴
/
室温
++++
4
2 mL
/
2滴
室温
++++++

A.本实验试图研究酶的专一性

B.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都可降低H2O2分子的活化能

C.若把4号试管放在90 ℃环境中,实验现象将与2号试管的相同

D.设置的4号试管是本实验的实验组,其他三组是对照组

[解析] 本实验的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研究的是酶的高效性;升高温度不会降低过氧化氢分子的活化能;若把4号试管放在90 ℃环境中,酶变性失活,实验现象和2号试管一样;3号试管也是实验组,1、3、4形成对照,1号试管是对照组。

[答案] 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