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13·云南昆明一模)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析]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由于Na+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 D
5.(2013·滨州一模)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A.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B.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C.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
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解析] 静息电位是指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而①②代表的都是膜外电位,A错误;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图乙表示的属于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有些激素是分泌蛋白,C正确;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再转换为电信号,D错误。
[答案] C
4.(2013·西安五校一模)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
[解析] 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通过了突触间的传递,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以维持电位差。
[答案] B
3.(201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D.在A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解析]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刺激A处可引起屈肌收缩,但兴奋的传导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
[答案] B
2.(2013·日照高三一模)右图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微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d表示神经与骨骼肌连接的区域(属于突触的一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电极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骨骼肌收缩
B.d内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c处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D.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正电荷
[解析] 用电极a刺激神经,则电流能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并能通过神经—肌肉突触引起骨骼肌收缩;d表示神经—肌肉接头,是突触的一种,所以神经冲动在此处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最终引起肌肉收缩;电极b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负电荷。且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不能通过神经—肌肉突触传向传出神经,因此c处无电位变化。
[答案] B
一、选择题
1.(2013·海南高考)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解析] 神经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且只能通过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A、C正确;神经递质是传递兴奋的重要化学物质,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没有受到刺激则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B错误;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答案] B
13.(14分)(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试管 号 |
GA溶液 |
缓冲液 |
水 |
半粒种子10个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 |
|
步骤1 |
步骤2 |
||||||
1 |
0 |
1 |
1 |
带胚 |
温24
h 后去除 种子, 在各试 管中分 别加入 1 mL淀 粉液 |
25
℃保温10
min 后各试 管中分 别加入 1 mL碘 液,混匀 后观察 溶液颜 色深浅 |
++ |
2 |
0 |
1 |
1 |
去胚 |
++++ |
||
3 |
0.2 |
1 |
0.8 |
去胚 |
++ |
||
4 |
0.4 |
1 |
0.6 |
去胚 |
+ |
||
5 |
0.4 |
1 |
0.6 |
不加种子 |
++++ |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回答下列问题:
(1)α淀粉酶催化_____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_。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GA可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通过对表格中的实验分组和操作加以对比、分析得知,实验的变量是GA的浓度变化、是否加种子、种子是否带胚,试管中添加水量不同的目的是保证试管中液体总体积不变。实验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选好对照组和实验组,如1和2、2和3、3和4、4和5等。在无关变量保持一致的条件下,根据因变量,即淀粉加碘液变蓝后颜色的深浅,确定淀粉剩余量的多少,从而推出含有α淀粉酶量的多少,进而推出种子产生α淀粉酶的场所和GA浓度对α淀粉酶产生量的影响。
(1)酶具有专一性,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的二糖是麦芽糖。(2)试管1和试管2的实验中,单一变量为种子是否有胚,根据实验结果,试管1颜色比试管2浅,则试管1含有的淀粉少于试管2含有的淀粉,从而说明试管1产生了α淀粉酶,可得出结论:有胚的种子能产生α淀粉酶,并使淀粉水解。(3)没有GA溶液且种子去胚的试管2,其实验结果和不含种子的试管5相同,说明没有α淀粉酶的产生,含GA溶液且种子去胚的试管3的实验结果比试管2颜色浅,说明有α淀粉酶产生,进而推出GA能诱导种子产生α淀粉酶。(4)试管2、3、4里的种子都是去胚的,单一变量是GA的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发现随GA浓度升高,试管中含有的淀粉逐渐减少,说明试管中产生的α淀粉酶逐渐增多。
[答案] (1)淀粉 麦芽糖 (2)少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 (3)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 (4)GA浓度高对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
12.(14分)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
1 |
2 |
3 |
4 |
1% NaCl溶液(mL) |
1 |
|
|
|
1% CuSO4溶液(mL) |
|
1 |
|
|
1% Na2SO4溶液(mL) |
|
|
1 |
|
蒸馏水(mL) |
|
|
|
1 |
pH6.8缓冲液(mL) |
1 |
1 |
1 |
1 |
1%淀粉溶液(mL) |
1 |
1 |
1 |
1 |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
1 |
1 |
1 |
1 |
各试管放入37 ℃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
||||
取出试管,加入1%碘溶液0.1 mL |
||||
观察结果 |
无色 |
深蓝色 |
浅蓝色 |
(1)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设置的4号试管起____________作用;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1号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实验设计,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能力。本实验研究的是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pH为无关变量,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才能排除无关变量。对本实验的分析首先确定对照组和实验组,观察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结果得出结论。4号试管为对照组,3号试管的结果与4号试管相同,说明Na2SO4溶液中的Na+和SO对实验中酶的活性没有影响,1号试管为无色,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更强,2号试管为深蓝色,说明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因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的因变量时,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1号试管中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斐林试剂是NaOH和CuSO4的混合液,Cu2+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 (1)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
(2)Cl-和Cu2+ Cu2+ Cl-
(3)对照 确定Na+和SO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4)由蓝色(或无色)变为砖红色 斐林试剂中有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二、非选择题
11.(12分)请你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
(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酶具有_______________。
图3
(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从图示中的虚线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
(3)图4和图5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请分析回答:
图4 图5(底物足量条件下)
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________。从图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底物足量条件下, __________。
[解析] (1)图1表示酶具有高效性,图2表示酶具有专一性。
(2)底物剩余越少,表示酶的活性越高,图中的虚线表示的是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
(3)图4中A点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酶量的限制。
[答案] (1)高效性和专一性(特异性) (2)先上升后下降 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3)酶的浓度(数量)和活性 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
10.(2013·青岛期中)下表是探究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表中“+”的数目表示有气泡产生的多少,“-”表示无气泡产生,与此相关的正确分析是 ( )
|
H2O2 |
3.5% FeCl3 |
20%肝脏研磨液 |
温度 |
实验现象 |
1 |
2 mL |
/ |
/ |
室温 |
- |
2 |
2 mL |
/ |
/ |
90
℃ |
++ |
3 |
2 mL |
2滴 |
/ |
室温 |
++++ |
4 |
2 mL |
/ |
2滴 |
室温 |
++++++ |
A.本实验试图研究酶的专一性
B.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都可降低H2O2分子的活化能
C.若把4号试管放在90 ℃环境中,实验现象将与2号试管的相同
D.设置的4号试管是本实验的实验组,其他三组是对照组
[解析] 本实验的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研究的是酶的高效性;升高温度不会降低过氧化氢分子的活化能;若把4号试管放在90 ℃环境中,酶变性失活,实验现象和2号试管一样;3号试管也是实验组,1、3、4形成对照,1号试管是对照组。
[答案] 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