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1·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 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线,故可调查其洄游路线;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进行研究;达乌尔黄鼠是一种生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调查群落中生物的种类。
[答案] D
6.(原创题)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表示初生演替的曲线应为甲
B.图中A~E点中代表顶极群落的应为D
C.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
D.图中C点处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剧烈变化,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图中曲线甲表示的是初生演替;A~E中,B、D点物种变化幅度较大,不属顶极群落;图中C点是个拐点,说明环境因素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物种多样性降低。
[答案] B
5.
(2013·河北省石家庄高三二模)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解析] 该图形是典型的捕食曲线,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M点乙种群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捕食关系中两种群数量的变化能够体现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两种群数量的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答案] D
4.(2013·北京东城二模)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解析]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群落营养结构由简单→复杂的过程,物种丰富度由小→大,优势种会随着演替的进程而发生变化,由草本植物的优势物种转变为乔木优势物种,食物链也越来越交错复杂,这种演替为次生演替。
[答案] A
3.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解析] 在硬木林阶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B
2.(2013·全国重点中学冲刺)蝼蛄主要以农作物的根为食,对农作物危害很大。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的5~7月间,蝼蛄都呈“J”型增长
B.从总体来看,这三年每年年底蝼蛄的数量都很少,因此不必进行防治
C.从三年的统计状况来看,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约为10只
D.每年10~11月份引起蝼蛄种群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
[解析] 每年的5~7月,温度适宜,农作物繁盛,蝼蛄的生存条件接近理想条件,因此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因在作物生长期蝼蛄数量较多,对作物危害很大,在年底蝼蛄数量少的时候应进行防治。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不应仅以过冬期的数量为依据。从总体来看,每年蝼蛄的种群数量都会随季节变化而剧烈波动,因此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食物来源。
[答案] A
一、选择题
1.(2013·海南高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解析] 甲地植被消失,地下部分保留,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生物全部消失,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甲地因气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可重现森林,B正确;初生演替最先定居的是地衣,然后是苔藓,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答案] A
13.(12分)(2014·黄冈中学检测)为探究KHCO3对水稻四叶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称取3 g四叶龄水稻叶片,均分为两份,分别做如下实验。(实验中使用的氧电极可测量溶液中O2变化的速率)
实验一:采用差速离心法将一份叶片制备叶绿体,均分为4组,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KHCO3溶液中,在适宜光照、20 ℃恒温条件下,分别用氧电极测定其O2释放速率。
实验二:将另一份叶片切成约1.0 mm×1.0 mm小块,均分为4组,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KHCO3溶液中,在适宜光照、20 ℃恒温条件下,分别用氧电极测定其O2释放速率。
实验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
(1)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随着K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叶绿体、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均________,原因是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增加导致的。
(2)在相同KHCO3溶液浓度下,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叶绿体的O2释放速率。原因可能是叶切片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一部分被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第(2)题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设计以下实验方案,请补充。
称取________ g四叶龄水稻叶片,切成约1.0 mm×1.0 mm小块,均分为4组,分别置于0、0.01、0.05、0.1 mol·L-1的KHCO3溶液中,在____________条件下,分别用氧电极测定其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实验结果看出,随着K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叶绿体、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均上升,原因是KHCO3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CO2。
(2)在相同KHCO3溶液浓度下,叶切片O2释放速率比叶绿体O2释放速率小,因为叶切片细胞呼吸消耗部分O2。
(3)要验证叶切片消耗O2,只需在相同温度的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测定叶切片的O2消耗速率。
[答案] (1)上升 CO2浓度 (2)小于 呼吸作用消耗 (3)1.5 黑暗、20 ℃恒温 O2消耗速率(或呼吸速率)
12.(14分)(2013·浙江高考)为研究某植物对盐的耐受性,进行了不同盐浓度对其最大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
注:相对电导率表示处理细胞与正常细胞渗出液体中的电解质含量之比,可反映细胞膜受损程度。
请据表分析回答:
(1)表中最大光合速率所对应的最小光强度称为________。与低盐和对照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该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量________,原因是CO2被还原成________的量减少,最大光合速率下降;而且有机物分解增加,________上升。
(2)与低盐和对照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根细胞膜受损,电解质外渗,使测定的________升高。同时,根细胞周围盐浓度增高,细胞会因________作用失水,造成植物萎蔫。
(3)高盐浓度条件下,细胞失水导致叶片中的 增加,使气孔关闭,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
[解析] 分析实验结果,结合所学植物代谢的相关内容作答。(1)某植物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小光强度称为该植物的光饱和点。有机物积累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高盐浓度条件下这个差值小,故有机物积累量减少,一方面是因为CO2被还原成三碳糖的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有机物分解增加,呼吸速率上升。
(2)根据表注关于相对电导率的解释可知,在高盐浓度条件下,根细胞膜受损,电解质外渗,就会使测定的根相对电导率升高,进而造成外界盐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而萎蔫。
(3)脱落酸可使气孔关闭,以降低蒸腾速率。
[答案] (1)光饱和点 减少 三碳糖 呼吸速率 (2)根相对电导率 渗透 (3)脱落酸
二、非选择题
11.(14分)下图甲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株小麦叶片叶绿体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有时多云)的变化过程,图丙和丁表示不同外界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分析:
甲 乙
丙 丁
(1)在图甲a上发生反应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发生的能量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曲线中,合成有机物的时段为________,AB和IJ段C3含量较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ATP和[H]含量较________(填“高”或“低”)。
(3)干旱初期,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用________图来说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4)丙图中P点,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为__________;丁图中Q点,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为__________。
(5)抗旱植物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系列生理特点。例如根系发达,并且根毛细胞液泡中贮存的氨基酸、糖类等代谢产物的浓度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1)图甲表示叶绿体,a表示基粒,基粒上发生的是光反应,发生光反应的条件是光、色素和酶,光反应的能量转化为光能转化为[H]和ATP中的化学能。
(2)图乙的曲线表示叶绿体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有时多云)的变化。在夜间,没有光照,叶绿体中不能产生ATP和[H],C3不能被还原,C3化合物的含量高,在有光照的白天,叶绿体中产生ATP和[H]将C3还原,C3的含量降低,因此合成有机物的时段为C3含量降低的时段。G点与F点相比C3化合物含量更低,原因是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C3化合物的合成减少,叶绿体中ATP和[H]由于消耗减少而含量较高。
(3)干旱初期,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可用图丁说明。
(4)丙图中P点,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为光照强度,丁图中Q点,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为CO2浓度和温度。
(5)抗旱植物细胞液的浓度较高,吸水能力较强。
[答案] (1)光、色素、酶等 光能转化为[H]和ATP中的化学能
(2)B—I 无光不进行光反应,C3不能被还原 高
(3)丁 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
(4)光照强度 CO2浓度、温度 (5)较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