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李同学把小麦、杨梅和雪松归为一类,把卷柏、海带和葫芦藓归为另一类,则小李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种子的有无 B.果实的有无 C.根的有无 D.陆生或水生
3.右图是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号④所示结构是细胞核
B.图乙表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C.标号②所示结构控制物质进出
D.标号①所示结构具有保护功能
2.小王同学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如右图,细胞甲作为主要观察的对象,他应将玻片
A.向左上方移动 B.向右上方移动
C.向左下方移动 D.向右下方移动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都具有呼吸系统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都能生长和繁殖
13.(12分)(2013·海南高考)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解析] (1)植物和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差。(4)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 (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12.(14分)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项目的调查,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
1953年 |
1973年 |
1984年 |
1996年 |
叶面积指数 |
2.48 |
6.61 |
11.28 |
17.76 |
光能截获率(%) |
20.3 |
42.3 |
88.9 |
95.9 |
总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7.43 |
55.50 |
116.61 |
150.81 |
净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50 |
14.52 |
23.88 |
26.00 |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演替,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对该地区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测定群落中植物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知群落的垂直结构。
(2)请在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3)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随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增强。
(4)当各项调查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判断此生物群落发展到了顶级群落。
[解析] (1)该地区森林从1953年到1996年间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森林群落的丰富度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的。丰富度是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因此,测定植物丰富度的方法就是识别植物并列出名录。
(2)生产者的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3)从表格中可总结光能截获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4)顶级群落是指群落演替到最后阶段所形成的群落。
[答案] (1)次生 逐渐增加 识别这些植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层
(2)
(3)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自我调节
(4)长时间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长时间地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
11.(14分)(2013·大纲全国卷)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清楚三个优势种群的营养关系,并写出食物链,即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1)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才能利用肥料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因此施肥会使浮游植物B种群数量增加。野杂鱼中有许多是次级消费者,与鳙鱼属于同一营养级,在食物、溶解氧、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2)从营养关系上看,大量捕捞鳙鱼会使浮游动物A的天敌减少,浮游动物A种群数量增加,捕食大量的浮游植物B,导致短时间内浮游植物B种群数量下降。(3)施肥过量,肥料中的有机物会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中溶解氧量下降,浮游植物A和鳙鱼因缺氧而死亡,它们的尸体又会造成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黑发臭。
[答案] (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1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为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 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答案] C
9.(2014·福州市高三质检)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弯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数量(104/mL) 天数 组别 |
开始时 |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异湾藻——孔石莼 |
10 |
12.4 |
3.2 |
1.1 |
0 |
异湾藻——缘管浒苔 |
10 |
26.0 |
25.6 |
22.4 |
12.4 |
异湾藻——鸭毛藻 |
10 |
26.3 |
40.1 |
45.3 |
59.6 |
对照组 |
10 |
26.7 |
51.4 |
59.6 |
72.4 |
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
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
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
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解析] 从表格可知,三种大型藻类分别和异湾藻混合培养,则对照组应该是异湾藻单独培养,三种大型海藻和异湾藻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只是前两种大型海藻生存能力更强,排斥了异湾藻,所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少,而鸭毛藻在和异湾藻竞争中失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多。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分开则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生存。故C错误。
[答案] C
8.科研人员对某一地区甲、乙、丙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
样地 |
类群数 |
个体数 |
甲 |
25 |
278 |
乙 |
24 |
300 |
丙 |
23 |
226 |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的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
D.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解析] 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类群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数量差异较大。从表中数据不能判断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
[答案] 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