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1425  121433  121439  121443  121449  121451  121455  121461  121463  121469  121475  121479  121481  121485  121491  121493  121499  121503  121505  121509  121511  121515  121517  121519  121520  121521  121523  121524  121525  121527  121529  121533  121535  121539  121541  121545  121551  121553  121559  121563  121565  121569  121575  121581  121583  121589  121593  121595  121601  121605  121611  121619  447090 

4.小李同学把小麦、杨梅和雪松归为一类,把卷柏、海带和葫芦藓归为另一类,则小李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种子的有无   B.果实的有无     C.根的有无      D.陆生或水生

试题详情

3.右图是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号④所示结构是细胞核      

B.图乙表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C.标号②所示结构控制物质进出      

D.标号①所示结构具有保护功能

试题详情

2.小王同学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如右图,细胞甲作为主要观察的对象,他应将玻片

A.向左上方移动             B.向右上方移动   

C.向左下方移动             D.向右下方移动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都具有呼吸系统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都能生长和繁殖

试题详情

13.(12分)(2013·海南高考)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解析] (1)植物和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差。(4)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 (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试题详情

12.(14分)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项目的调查,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1953年
1973年
1984年
1996年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截获率(%)
20.3
42.3
88.9
95.9
总初级生产量
(t/hm2·a1)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
(t/hm2·a1)
1.50
14.52
23.88
26.00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演替,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对该地区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测定群落中植物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知群落的垂直结构。

(2)请在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3)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随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增强。

(4)当各项调查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判断此生物群落发展到了顶级群落。

[解析] (1)该地区森林从1953年到1996年间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森林群落的丰富度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的。丰富度是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因此,测定植物丰富度的方法就是识别植物并列出名录。

(2)生产者的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3)从表格中可总结光能截获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4)顶级群落是指群落演替到最后阶段所形成的群落。

[答案] (1)次生 逐渐增加 识别这些植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层

(2)

(3)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自我调节

(4)长时间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长时间地相对稳定)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

11.(14分)(2013·大纲全国卷)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清楚三个优势种群的营养关系,并写出食物链,即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1)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才能利用肥料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因此施肥会使浮游植物B种群数量增加。野杂鱼中有许多是次级消费者,与鳙鱼属于同一营养级,在食物、溶解氧、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2)从营养关系上看,大量捕捞鳙鱼会使浮游动物A的天敌减少,浮游动物A种群数量增加,捕食大量的浮游植物B,导致短时间内浮游植物B种群数量下降。(3)施肥过量,肥料中的有机物会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中溶解氧量下降,浮游植物A和鳙鱼因缺氧而死亡,它们的尸体又会造成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黑发臭。

[答案] (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试题详情

1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为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 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答案] C

试题详情

9.(2014·福州市高三质检)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弯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数量(104/mL)      天数   
 
组别    
开始时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异湾藻——孔石莼
10
12.4
3.2
1.1
0
异湾藻——缘管浒苔
10
26.0
25.6
22.4
12.4
异湾藻——鸭毛藻
10
26.3
40.1
45.3
59.6
对照组
10
26.7
51.4
59.6
72.4

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

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

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

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解析] 从表格可知,三种大型藻类分别和异湾藻混合培养,则对照组应该是异湾藻单独培养,三种大型海藻和异湾藻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只是前两种大型海藻生存能力更强,排斥了异湾藻,所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少,而鸭毛藻在和异湾藻竞争中失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多。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分开则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生存。故C错误。

[答案] C

试题详情

8.科研人员对某一地区甲、乙、丙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25
278

24
300

23
226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的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

D.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解析] 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类群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数量差异较大。从表中数据不能判断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

[答案] 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