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引言部分。齐读第1、2段。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想象海伦?凯勒对光明的向往和生活态度。比如:“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我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的初始阶段患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黑暗会使他更加珍惜视角;哑默会教导他更喜慕声音。”“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这是多么可惜啊!”这些语言无不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对世人忠告善用感官等。
2、作者这样安排她的三天光明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生命的珍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对人类的友善情感,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忠告世人善用感官等。
四、文本研习:
1、 结合课后“文本研习”1思考:海轮?凯勒对得到假想的三天光明是怎样安排的?她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安排?
明确:她对得到的假想的三天光明的安排:第一天“看” “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第二天“看”“人与自然的历史”。第三天“看”“当前的日常世界”。这样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一种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正文部分,是作者对得到的假想的三天光明的安排。结语部分作者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提出忠告。
第一天的生活表现作者对亲情的重视,第二天的活动是对世界的物质方面和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的关注;第三天活动表现出对世人生活的全面考察。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称赞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
教学要点: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结合“思考和练习”三――五题,讲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读后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6.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并作好回讲课文第1、2段的准备。
第二教时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