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1914  121922  121928  121932  121938  121940  121944  121950  121952  121958  121964  121968  121970  121974  121980  121982  121988  121992  121994  121998  122000  122004  122006  122008  122009  122010  122012  122013  122014  122016  122018  122022  122024  122028  122030  122034  122040  122042  122048  122052  122054  122058  122064  122070  122072  122078  122082  122084  122090  122094  122100  122108  447090 

3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障眼的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其中的两个“认识”分别可能是(  )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人文精神”的复苏

B.牛顿经典力学建立、资产阶级宗教观的建立

C.近代科学的产生、构建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D.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理性主义”的光辉

试题详情

3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

C.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

D.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试题详情

30.“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

 A.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B.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C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D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试题详情

29.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试题详情

28.《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试题详情

27.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的本质涵义是(  )

    A.个人的自由原是天所赐予的   B.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C.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D.个人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试题详情

26.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试题详情

25.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价值

试题详情

24.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下史料能够佐佂这一观点的有 ( )

①《吕代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②《农书》:“用粪犹用药也。” ③《商君书》:“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④《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23.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给予了太多的期待,从2004年开始,有关部门就着手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但因意见分歧、利益博弈等诸多因素掣肘,《方案》至今未能出台。人们之所以对改革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

①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④生产关系应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