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山地迎风面气压比背风面气压高的原因是( ) A.迎风面气温高 B.迎风面气流下沉 C.迎风面降水多 D.迎风面空气堆积 9.图示季节最有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1980~2000年我国某市人口密度相对值(即该地人口密度与城市平均人口密度比值)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大量掘井,可增加牧场扩大耕地
B.冬季在乙地放牧,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
C.夏季到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
D.丁地夏季草场生长好,宜扩大畜群数
山地迎风面的气压比背风面高很多,使等压线突然变形或突然密集,可将几根等压线用一条锯齿形线连结起来,称之为地形等压线,应画在山的迎风面或冷空气的一侧,与山脉平行,不能横穿山脉。读我国某山地某季节地形等压线图,回答8~9题。
6.森林景观出现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5.河口含沙量最大时刻出现在( )
A.涨急时刻
B.涨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
C.落急时刻
D.落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
右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和降水分布示意图,当地居民随季节转场放牧。降水量大于400mm为森林景观,200~400mm为草原,小于200mm为荒漠。读图,完成6~7题。
4.有关乌克兰的农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粮食作物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 B.农业地域类型以乳畜业为主
C.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D.小麦主要出口到欧洲和北美
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降低为0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
3.有关A、B、C、D四个自然带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B.B为温带草原带
C.C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D为森林草原带
2. 绿水( )
A. 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
B. 对海陆间循环产生明显影响
C. 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D. 对湿润地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南部,地势平坦,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下图中虚线为自然植被带分界线,阴影部分为黑土主要分布区,字母A~D代表自然带类型。据此回答3~4题。
1. 据图( )
A. 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相同
B. 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相同
C. 绿水主要指地表和地下径流
D.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绿水
40.[生物——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扩大生产,提高产崽率,要进行良种牛的培育。下图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
(1)用________激素处理使供体母牛超数排卵。
(2)冲卵实质上是用特定装置将供体母牛子宫内的________冲洗出来。
(3)从A到E中,适宜于哺乳动物的胚胎移植时期有___ _(填图中字母)。
(4)图中标号3为________,它将来发育为胎膜和胎盘。
(5)若一次给受体母牛移入多个胚胎,产生的多个后代基因型相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对A细胞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加以改造,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在成体的雌牛的乳汁中提取出人血清白蛋白。产生该转基因牛的具体的基因工程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植物来说,导入外源基因,容易引起基因污染,科学家就将外源基因导入叶绿体或线粒体内,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生物——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 (15分)
科学家从悬浮培养的单细胞、离体花粉或胚囊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胚状结构(胚状体),胚状体不同于一般的种子胚,是由非合子细胞分化形成的类似于胚的结 构物, 所以,又称“体细胞胚”或“花粉胚”。胚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胚胎发育过程形成植株。将其包埋在一个能提供营养的胶质中,外包裹上人造种皮,便制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概念是1978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植物组织、细胞培养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目前,我国科学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在烟草、水稻、小麦和玉米等植物上成功诱导出胚状体,而美、、日、法等各国正着手将人工种子市场化、商品化。
(1)简要归纳“离体的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胚状体的过程:____________ _。
在该过程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 (激素),还需要对培养基
进行严格的________ 。
(2)“人工种子”大体由胚状体、包埋胚状体的胶质以及人造种皮等3部分组成。包埋胚状体
的胶质中富含营养物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了满足胚状体代谢的需求,“人造种皮”则必须具有良好的_______ 性能。
(3)由“人工种子”萌发出的植株是否可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反映了细胞的_______ _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