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130  12138  12144  12148  12154  12156  12160  12166  12168  12174  12180  12184  12186  12190  12196  12198  12204  12208  12210  12214  12216  12220  12222  12224  12225  12226  12228  12229  12230  12232  12234  12238  12240  12244  12246  12250  12256  12258  12264  12268  12270  12274  12280  12286  12288  12294  12298  12300  12306  12310  12316  12324  447090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试题详情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试题详情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试题详情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试题详情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试题详情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试题详情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试题详情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试题详情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