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410  12418  12424  12428  12434  12436  12440  12446  12448  12454  12460  12464  12466  12470  12476  12478  12484  12488  12490  12494  12496  12500  12502  12504  12505  12506  12508  12509  12510  12512  12514  12518  12520  12524  12526  12530  12536  12538  12544  12548  12550  12554  12560  12566  12568  12574  12578  12580  12586  12590  12596  12604  447090 

21.综观全文,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80字左右)(6分)

 

选做(二)(15分)

试题详情

20.根据文意,请你概括出人类离家远行的三个原因。(6分)

(1)                                                            ; 

(2)                                                            ; 

(3)                                                            

试题详情

1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充满了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

B.构成这篇散文最大的艺术魅力,是作者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感的关怀与悲悯。

C.“他们正在路上”指人生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D.第(8)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完成了从联想又回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转换过程。

试题详情

 14.(6分)答案示例:由于种种原因,于右任无法回归故里,也无法归葬故里,他对此耿耿于怀,对故乡更是念念不忘。所以,他想死后葬在台湾高山上,好让自己时时远望大陆,以慰藉心中的遗憾,表达自己无尽的哀思。(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福建省新课程改革2009年高考模拟试题

 

选做题(二)

前   方

(1)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2)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3)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4)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5)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6)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7)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8)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9)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10)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1)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12)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 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试题详情

 13.(4分)    真实记录于右任的内心世界,表现晚年于右任的思乡之情;丰富文章的内容,体现传记的真实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答对一点得2分)   

试题详情

 12.(5分)  B  E(B.“只跟几位老朋友保持联系和来往”有误。E.“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

试题详情

14.于右任为何多次表明死后要葬在高山之上?请结合原文进行探究。(6分)

 答:                                                                         

 

(乙)(15分)

试题详情

13.文中写出于右任的日记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试题详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选文开篇写于右任一家分居各地,意在点出他痛苦的原因,也为下文写他思念故乡作铺垫。

 B.于右任晚年在台湾,除了写序、写墓志铭、参加诗会和读书外,只跟几位老朋友保持联系和来往。

 C.于右任去世的那一年,他还抱病同台湾大专学校的12名本届毕业侨生代表谈“立志”的问题。

 D.于右任在他人生最后的两三年里,虽然没有立下遗嘱,但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对身后事的意见。

E.选文通过生动感人的事件和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于右任这一著名历史人物。

试题详情

2、归纳法。例如,把“v.+up”短语归纳在一起记忆,有look up(查寻)、dress up(乔装打扮)、hurry up(赶快)、wake up(醒来)、get up(起床)、put up(举起)、stand up(起立)、turn up(调高音量)等。

六、精选练习,举一反三。

在总复习期间,适当地做些练习试题是必要的,但不能盲目做题,搞“题海战”,而要精选一些以能力立意为主,兼顾知识立意设计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每做一题应该思考一下该题的考查意图(如考查哪个语法项目,区分哪几个单词,辨别哪几个句型结构及所设计的情景等),然后找出其特征及答题的依据。无论是对,还是错,还是蒙对的,最后都要做到心明如镜。不仅要通过练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而且也要通过暴露出来的问题了解自己,理清思路,弥补不足,并能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