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王维《阳光三叠》,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或王维“析出阳光无故人”。引用这一典故实际上是怕听这首曲子,以免增加羁旅的哀愁。(答出用典1分,写出作用1分。)
(2)运用了反问,道出了诗人谪贬失意的心情,表现了一个被贬官员对前程的担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牵挂。
14.要点:象早年是桀骜不驯之辈,有“不善”之名;(1分)后被舜德感化,“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施恩泽于百姓。(1分)由于象是舜的弟弟,且有德政,故死后长期受到苗民的祭祀。(1分)
附:《象祠记》参考译文
灵博山上有座象祠。在山下居住的苗民,都把象当作神祭祀它。宣慰使
我知道这个道理了:君子喜爱这个人,会将爱推及到在这个人屋子上停留的乌鸦,何况对于圣人的弟弟呢?这样说来,那么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啊。想来象的死去,可能是在舜以干羽之舞感化苗民而使其归顺之后吧?否则,古代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可唯独象的祠庙延续在世。我由此更感受到了舜的德行的高尚,深入人心,而恩泽流传久远啊!
象的不仁爱,可能是他最初的情况,又怎么知道他最终没有被舜感化呢?《尚书》中不是说:“舜能用孝心使家庭和谐,家里孝顺安泰,家人不犯奸恶之事。”“舜的瞎眼的父亲也变得忠诚老实了。”就是说(瞽瞍)已经被感化为慈祥的父亲了。象如果还不尊敬哥哥舜的话,家庭就不会和睦。不断向善的方面发展,就不会演变为奸恶;不向奸恶方向发展,就一定会进入善的境界。确实如此啊,象已被舜感化了!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象的国家,象不可能继续做坏事了。”这是因为舜对象爱得深沉而考虑得详尽,用来扶持帮助教导的方法也就周到啊。不是这样的话,像周公那样的圣人,却也免不了出现管叔、蔡叔那样的弟弟。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经被舜感化了。所以象能任用贤能的人,安于自己的职守,把恩泽施给百姓,死后百姓就怀念他。诸侯的卿相,由天子直接任命,这是《周官》中的制度,这制度大概是从舜封象那里效法来的吧!
我由此更加(拥有)相信人的本性善良(的依据),天下没有不可以被感化的人。这样的话,那么唐人毁弃象祠,是根据象的早期表现;现在苗民供奉象,依据的是象的后期表现。这个道理,我将向世人说明,使人们知道,即使像象那样不善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而君子修养品德,如果到了最高境界,那么,即使(遇到)像象那样的不仁爱,也还是可以感化他的啊。
13.(1)是毁掉它呢,还是重新修复它呢?(得分点:选择问句;毁;新。)(2)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经被舜感化了。(得分点:斯;化;于。)(3)现在苗民供奉象,依据的是象的后期表现。(得分点:奉;承;终。)
12.B。“存有异议”与文末意思不符。见译文。
11.B。却,连词,表转折。A向,介词/介词,引出动词“接”的宾语,不译。C用在主谓之间,结构助词,无义/的,用在定中之间,结构助词。D用,介词/认为,动词。
10.C。应为“兄弟和睦”,即“遵守悌道”。
9.D(结合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研究镜像问题可以发现大脑意识具有可塑性;但这并不就能说明大脑意识具有可塑性是研究镜像问题之后得出的结果。)
8.C(不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应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之中;有过驾驶经验的人在平时也会与常人一样容易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
7.C(“镜像难题”是指人们照镜子时感到镜子使物体左右反转,对其成因解释的语句为第二段末尾的文字。其它三项尽管也是对此问题的分析,但未抓住核心问题进行诠释。)
6.B(由第一段可知,“镜像难题”含义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应为B项。其它三项是对“镜像难题”成因的分析解释。)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