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对空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人类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B.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C.空气的成分是稳定的、固定不变的
D.无色、无味的气体不一定是空气
4.根据物质分类知识判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干净的果汁
C.碳完全燃烧后的产物
D.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的剩余固体
3.物质的下列用途中,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氮气和氩气做保护气 B.用氮气制氮肥和硝酸
C.食品充氮气防腐 D.充有氖气的灯管通电时发出红光
2.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天热吃冰糕时,发现雪糕慢慢融化
B.把木炭放入冰箱中,冰箱异味消失
C.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D.绿地中花草生长
1.化学的研究范畴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不同。比如在对H1N1病毒进行的研究中,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病毒的组成 B.病毒的性质
C.病毒的最初起源 D.病毒的结构
30.(6分)维生素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它们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1)维生素C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维生素,它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据图推算维生素C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2)下表是几种水果的维生素C大致含量及某市场上的零售价格。
|
猕猴桃 |
苹果 |
桔子 |
鲜枣 |
维生素C含量 mg/100
g |
380 |
5 |
40 |
260 |
零售价 元/500g |
7.6 |
2.5 |
1.5 |
5.0 |
若小明一天食用猕猴桃、苹果、桔子各100 g,则他摄入的维生素C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3)为了补充维生素C,购买上述哪种水果最经济合算?(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29.(5分)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经过长期的试验,研制出安全炸药。炸药三硝酸甘油酯(C3H5N3O9)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
4C3H5N3O9 12 CO2↑+ 10 H2O↑+ 6 X↑+ O2↑
(1)推断X的化学式为____。
(2)若生成13.2 g二氧化碳,则同时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8.(7分)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所示)。同学们对竹子中的 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
|
有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方案一 方案二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原因是 。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
27.(5分)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 + 2NaOH = Na2CO3 +H2O)无明显现象。某学习小组为了看到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明显外观现象,并同时用这一反应来验证质量守衡定律,设计了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过程及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将整套装置(包括CO2和NaOH溶液)放在天平上称量,测得质量为78.2g。
(2)推压注射器栓塞向密闭的软塑料瓶中注入10mlNaOH溶液.然后握紧注射器和塑料瓶振荡。这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同时还能看到 ,
原因是 。
(3)静置片刻,将整套装置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质量仍为78.2g,你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 。
26.(6分)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用A与D相连可制取的一种气体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明将B与C相连,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有:a.停止加热b.固定试管c.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d.装药品和放棉花e.加热,收集氧气。上述过程中缺少的一步操作是 ,将该操作编号为f,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4)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根据所查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