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42422  142430  142436  142440  142446  142448  142452  142458  142460  142466  142472  142476  142478  142482  142488  142490  142496  142500  142502  142506  142508  142512  142514  142516  142517  142518  142520  142521  142522  142524  142526  142530  142532  142536  142538  142542  142548  142550  142556  142560  142562  142566  142572  142578  142580  142586  142590  142592  142598  142602  142608  142616  447090 

14.一个美国记者在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会议的航向”的主要原因是

A.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B.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试题详情

13.2007年,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构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初步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试题详情

12.“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A.《日寇投降》   B.《台湾沦陷》     C.《珍珠港祭》   D.《甲午悲歌》

试题详情

11.民国时期著名的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者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试题详情

10.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而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上述材料最能说明的是,昭君和亲和澶渊之盟都

A.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有利于社会安定,维持了长久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

试题详情

9.这位诗人写过反映唐朝盛世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也写过反映唐朝衰落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李白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试题详情

8.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曾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皇汉武”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反击匈奴,维护了国家安定

C.加强思想控制,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统一货币,实现经济大一统

试题详情

7.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奴隶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奴隶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