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52536  152544  152550  152554  152560  152562  152566  152572  152574  152580  152586  152590  152592  152596  152602  152604  152610  152614  152616  152620  152622  152626  152628  152630  152631  152632  152634  152635  152636  152638  152640  152644  152646  152650  152652  152656  152662  152664  152670  152674  152676  152680  152686  152692  152694  152700  152704  152706  152712  152716  152722  152730  447090 

3.抽考学生请将第I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非抽考学生填在第Ⅱ卷的表格内。

第I卷 (选择题,共4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0分)

试题详情

2.试题分、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4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30分;共70分。

试题详情

1.本试卷实行闭卷、笔试,时间为60分钟。

试题详情

21.中学生小强的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生活,但对他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从来不问。自从小强结识了社会青年于某后,经常结伴出入网吧和娱乐场所,沉迷于网络游戏、赌博等恶习。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情节使小强越来越淡漠亲情、友情,他经常欺负同学,有时为了很小的事就打人。为了筹集上网和赌博的钱,他伙同于某多次拦路向同学要钱,如果不给或反抗就会招来一顿暴打。结果他们在一次抢劫同学钱物时将同学打成重伤,最终难逃法网,他们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小强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哪些行为是属于犯罪?二者之间有何关系?(6分)

(2)请分析小强走上犯罪道路主要原因。(6分)

(3)中学生小勇经常受小强的欺负,但他忍气吞声,不敢张扬,致使自己一次次被抢劫。小勇的做法对吗?从法律的角度说说他为什么会屡遭侵害?如果你是小勇你将如何做?(5分)

试题详情

20.据报载,人在感到烦恼、痛苦、忧郁和面临巨大挫折、压力时,往往会借酒浇愁、抽烟叹气,甚至吸毒。因此,吸毒的人群往往是由青少年、暴发户、精神空虚者组成。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3分)

(2)你对情绪的作用是如何认识的?(5分)

试题详情

19.学生王某特别关注某一异性同学,注重自己在她面前的表现,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想与她“拍拖”。这种情况下却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1)你怎么看待材料中的情感困惑?如果你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你将如何解决?(6分)

(2)你认为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有何意义?(3分)

试题详情

18.下列人们的做法能够体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是

A.刘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横过马路的行人撞伤后逃逸

B.某校发生安全事故,校长为了学校的声誉,不准师生将发生事故的真相向外界张扬

C.中学生张某和李某在一次郊游野炊时,不小心引起山火,便迅速拨打119电话报警

D.赵某看见教室的玻璃是自己好朋友刘某弄坏的,但在老师调查时他替刘某保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34分)

试题详情

17.关于行为和后果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结果,不同行为的结果不同

B.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

C.只要行为者的目的相同,那就一定会产生相同的结果

D.有的行为会产生明显效果,有的行为则可能没有任何结果

试题详情

16.“不要以自己的见解为尺度来衡量自己,而要让是非的‘准绳’明智地判断自己的曲直。”托·布朗这句名言中的“准绳”指的是

A.度量长短的尺子             B.个人好恶

C.多数人的喜恶              D.道德和法律标准

试题详情

15.一位社会学家说:“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这告诉我们

A.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是十分重要的

B.只要学会了辨别是非善恶,就不会再犯错误

C.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的人都生活在优良的环境中

D.宁肯当文盲也不当“德盲”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