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上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令人沮丧的是,中国产品只是处于获利链的最低端,如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l 8美元,成本13美元,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该讲更高的追求,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
(1)结合材料说明要从“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关键在于创新。
(2)为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青少年学生现在应该怎样做?
17.2007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继续推遍西部大开发,促进西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力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证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快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非常重要。
判断( )
理由:
16.200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地区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内蒙古大草原用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诠释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百元增加到城镇居民10358元,农牧民3342元;曾经封闭落后的贫困之地,变成人均GDP列于全国前10名、经济增长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富裕文明之乡。自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判断( )
理由:
15.近年来,我国为处理国际和地区一些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促进了世界共同安全。中国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在中东问题上、在伊拉克问题上、在伊朗核问题上、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上都作出了外交努力和重要成就。这
①说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②表明我国为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
14.“龙象共舞”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①随着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将逐步消除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加深 ③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④中印两国的根本利益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3.对材料中“龙象之争”认识正确的是
A.“龙象之争”表明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严重挑战
B.“龙象之争”提高了亚洲地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C.“龙象之争”的实质是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龙象之争”将直接损害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12.面对图片,磊磊很不以为然,他说:“革命战争年代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可现在,我们的国力增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寒酸。”对此有下列观点你认可的是
A.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不能丢
B.有了艰苦奋斗精神,就不会经历任何困难和挫折,所以我们什么时候都要艰苦奋斗
C.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D.艰苦奋斗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唯一条件,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近三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国与印度GDP增长率名列世界前列,“龙(中国)象(印度)之争”不可避免。然而在信息产业方面,中国的硬件制造和印度的软件制造优势互补,中印经贸合作从一般商品到信息产业都有很大的空间,又形成了“龙象共舞”。回答13一14题
11.美国国务院2007年发表的《2006年国别人权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权状况进行了歪曲和指责。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这一格局已经不适应国际形势发展
B.美国通过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仍威胁着当今世界的和平
C.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和平的主要维护者
D.当今时代的主题正在发生改变
8.我国的改革即将步入30年,这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掀开了我国历史新的一页,产生了巨大的世界影响,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对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改革是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影响,造成了部分人失业等现象,因此改革有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 ④对待改革我们应该既不拥护、参与,也不反对、排斥 ⑤改革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不会一帆风顺,会有种种困难和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