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57301  157309  157315  157319  157325  157327  157331  157337  157339  157345  157351  157355  157357  157361  157367  157369  157375  157379  157381  157385  157387  157391  157393  157395  157396  157397  157399  157400  157401  157403  157405  157409  157411  157415  157417  157421  157427  157429  157435  157439  157441  157445  157451  157457  157459  157465  157469  157471  157477  157481  157487  157495  447090 

24.(14分)人骑自行车由静到动,除了要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以外,还要克服空气及其他阻力做功。为了测量人骑自行车的功率,第一活动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离出发线5m、10m、20m、30m、……70m的地方分别划上8条计时线,每条计时线上附近站几个学生,手持秒表测运动时间。听到发令员的信号后,受测者全力骑车由出发线启动,同时全体学生都开始计时。自行车每到达一条计时线,站在该计时线上的几个学生就停止计时,记下自行车从出发线到该条计时线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都取这几个同学计时的平均值),并计算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运动距 离s(m)
0
5
10
20
30
40
50
60
70
运动时间t(s)
0
2.4
4.2
6.3
7.8
9.0
10.0
11.0
12.0
各段速度(m/s)
2.08
2.78
4.76
6.67
8.33
10.0
10.0
10.0

第二小组通过测出自行车在各点的速度,作出了v-s图。第9秒时运动了40m的数据本次实验中,学生和自行车总质量约为75kg,设运动过程中,学生和自行车所受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整个过程中该同学骑车的功率P保持不变。

  (1)第一小组的同学通过分析认为:因为自行车在每一路段内的速度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的速度。则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与30 m-40 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为多少?该同学的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速度为6m/s时的加速度多大?

  (2)第二组的同学结合图和(其曲线与横坐标在S=40m内所围的面积总为56格),测出的该同学的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

试题详情

23.(12分)如图所示,光滑的足够长的平行水平金属导轨MN、PQ相距l,在M 、P点和N、Q点间各连接一个额定电压为U、阻值恒为R的灯泡,在两导轨间cdfe矩形区域内有垂直导轨平面竖直向上、宽为d的有界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0,且磁场区域可以移动。一电阻也为R、长度也刚好为l的导体棒ab垂直固定在磁场左边的导轨上,离灯L1足够远。现让匀强磁场在导轨间以某一恒定速度向左移动,当棒ab处在磁场中时两灯恰好正常工作。棒ab与导轨始终保持良好接触,导轨电阻不计。

  (1)求磁场移动的速度;

  (2)求磁场区域经过棒ab的过程中灯L1所消耗的电能;

  (3)撤掉导体棒ab,并保持磁场不移动(仍在cdfe矩形区域),而是均匀改变磁感应强度,为使两灯正常发光,试求磁感应强度Bt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

试题详情

22.(12分)一架轰炸式飞机在离地H处沿水平方向作匀加速直线飞行,飞行过程中每隔t秒进行投弹训练,当它飞经某观察点正上方时投放第一颗炸弹,炸弹落在距观察点正前方L1处,第二颗炸弹落地点距第一颗炸弹的落地点正前方L2处.空气阻力不计.

求(1)飞机经过观察点上方时的速度

(2)飞机飞行时的加速度

试题详情

21.(12分)如图所示,物块A的质量为m,物块B 的质量是M。且mM。二物块用细线通过轻质滑轮连接,物块B 到地面的距离是l。现将物块A下方的细线剪断,A距滑轮足够远且不计一切阻力。

求:物块A上升的最大高度?一位同学解题过程:设A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AB整体的机械能守恒最高点时AB的速度为零

∴MgL=mgh∴h=ML/m

你同意上述解法吗?若同意,说明理由;若不同意,求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试题详情

20.(10分)如图所示,足够长的圆柱形气缸竖直放置,其横截面积为1×103m2,气缸内有质量m=2kg的活塞,活塞与气缸壁封闭良好,不计摩擦。开始时活塞被销子K销于如图位置,离缸底12cm,此时气缸内被封闭气体的压强1.5×105 Pa,温度为300K。外界大气压为1.0×105Pa,g=10m/s2

  (1)现对密闭气体加热,当温度升到400K,其压强多大?

  (2)若在此时拔去销子K,活塞开始向上运动,当它最后静止在某一位置时,气缸内气体的温度为360K,则这时活塞离缸底的距离为多少?

试题详情

19.(8分)图(1)所示电路中,定值电阻R0=10Ω,R为电阻箱,S2为单刀双掷开关.闭合S1,将S2切换到a,调节电阻箱,读出其阻值为R1,记录电压传感器测得的数据为Ul,然后保持电阻箱阻值不变,将S2切换到b,记录电压传感器示数为U2.则电阻Rx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电阻Rx=2.5Ω,将S2切换到a,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阻值R和记录对应的电压传感器数据U,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绘出如图(2)所示的图线.则电源电动势E_________(V),内阻r=_______(Ω)

试题详情

18.(6分)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0.3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

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

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

③用另一绳在O点悬挂在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读数

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

重复上述①②③④,得到图示表格a。

  (1)根据表格a,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   (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   kg(保留1位有效数字)。

F1
1.001
0.580

1.002

F2
-0.868
-0.291

0.865

θ
30°
60°

150°

  (2)(单选题)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     (   )

A.因为事先忘记调零

B.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

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

试题详情

17.(6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如下:

A.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

B.用三角尺测量小球的直径 d

C.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 l

D.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0,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依次计数1、2、3……。当数到40时,停止计时,测得时间为 t

E.多次改变悬线长度,对应每个悬线长度,都重复实验步骤C、D;

F.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应的 t 2

G.以 t 2 为纵坐标、(l+d)为横坐标,作出 t 2( l+d) 图像。

  (1)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 t 2(l+d)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拟合得到方程为:t 2 =1616.0 (l+d) - 14(s2)。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     m/s2。(取π 2 = 9.86,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图像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    (   )

A.不应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应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开始计时

B.开始计时后,不应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而应记录小球全振动的次数

C.不应作 t 2 – l+d 图像,而应作 t –( d+l) 图像

D.不应作 t 2( l+d) 图像,而应作 t 2(l+d)图像

试题详情

16.(6分) 在“用DIS描绘电场的等势线”实验中,按图所示连接电路。在电极A、B的连线上等距离地取a、b、c、d、e 等5个基准点。将电压传感器的两个接线柱分别和两个探针相连接。当正接线柱的电势高于负接线柱时,读数为正。

  (1)若在图中连接电压传感器正接线柱的探针接触a点,连接负接线柱的探针接触b点时,读数为负,则可以判断电极A接在电源的_____极上(选填“正”或“负”)。

20090531
 
  (2)若连接电压传感器的正负两个接线柱的探针分别接触a点和b点时示数为U1;分别接触b点和c点时,示数为U2,则有|U1|________|U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对于该实验的认识与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压传感器为零时表明所测两点电势相等

     B.如果将一根探针接触连线中点,另一探针从一个电极沿连线逐渐移动到另一电极,电压传感器的读数是逐渐变小的

     C.在实验过程中电极与导电纸的相对位置不能再改变

     D.从实验原理来说,如用电流传感器代替电压传感器亦可以描绘出等势线

试题详情

15.(4分)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减弱光的强度,使弱光通过狭缝。实验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迹;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曝光时间不长时,到达光屏光的光能太少,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迹;

    B.单个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没有确定的轨道,故出现不规则的点迹;

    C.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所以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

    D.干涉条纹中亮条纹处表示有光子到达,暗条纹处表示没有光子到达。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