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58421  158429  158435  158439  158445  158447  158451  158457  158459  158465  158471  158475  158477  158481  158487  158489  158495  158499  158501  158505  158507  158511  158513  158515  158516  158517  158519  158520  158521  158523  158525  158529  158531  158535  158537  158541  158547  158549  158555  158559  158561  158565  158571  158577  158579  158585  158589  158591  158597  158601  158607  158615  447090 

23.有些文学人物评论,虽片言只语,却能形象地提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如老葛朗台--被金钱吞噬的灵魂:诸葛亮--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

请参照以上示例 ,从下列文学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位写一句简短的评语。(2分)

保尔·柯察金   林黛玉  别里科夫   周朴园

答:                                           

试题详情

22.东汉末年人物鉴赏家许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此评价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请写出来。(4分)

第一种:                                    

第二处:                                      

试题详情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虚”一句,

既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又有现实的震撼力。

   B.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像中繁华的罗马城,而实际中的罗马城并非如此,作者的情绪随之“低落”下来,待看到更多的废墟后作者的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

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半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

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

文章的力度。

答案:[   ][   ]

试题详情

20.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6分)

答:                                       

                                          

                                          

试题详情

19.最后一段指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从上文看,这“魅力”表现在哪几方面?

  (6分)

答:                                      

                                          

试题详情

17.请在横线上补写所引诗词的句子。(4分)

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

试题详情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译文:                                     

                                             

  (2)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译文:                                     

                                             

  (3)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译文:                                     

                                             

试题详情

1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先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

     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接着写鸟在白天有“虑患之念”,故“欲鸣面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

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

点。

   C.文中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

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末段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