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准确说明汉藏两族语言关系的一项是( )
A. 藏语与汉语有着亲属关系,它们由同一个语言系统发展而来。
B. 汉语与藏语的亲属关系是证明藏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组成部分的重要依据。
C. 羌语就是古藏语,在古代汉语中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古羌语,表明了汉语藏语的密切关系。
D. 汉藏两族语言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南方方言中保留了古音中的入声韵。
(十五)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创造,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处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始任举的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续继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
2. 从考古可看到汉藏文化同源。对于这方面内容,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8000年前的西藏旧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地区。
B. 西藏新石器文化源于北方草原,且独具自己的地方特色。
C. 从考古学上讲,西藏基本属于中国考古文化的范围。
D. 长方形双孔石刀的出土证明了仰韶文化对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
1. 说明汉藏在“血缘上同源”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是根据前几年医学对藏族进行的白细胞抗原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B. 藏族与中国北方人群有同样的起源,即都起源于华北地区。
C. 汉族人群和藏族人群具有相同的特异性Y染色体类型。
D. 汉藏民族“血源上的同源”已得到生物遗传学研究成果的证实。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校如果都能像哈佛大学一样重视学生的跨学科专业学习,就能迎接21世纪的挑
战。
B.如果一味要求大学的教育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那么这种做法恰恰抛弃了教育最重要的东西。
C.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基础研究,反而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D.全球科学工作者真诚合作,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十四)
汉藏文化同源
汉藏同源首先是血缘上的同源。前几年据医学界对藏族进行的白细胞抗原(HLA)研究发现,藏民族属中国北方人群的一部分,起源于华北地区;这为藏民族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信息的依据。而免疫遗传学白细胞抗原研究,是当今世界最权威的人类血缘关系监测手段。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的一批科学家通过对中国22个省市的汉族人群以及云南、西藏、青海等地藏族人群的男性Y染色体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汉族人群和藏族人群具有相同的特异性Y染色体类型,这再次为汉藏民族属于同一起源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
从考古学的角度讲,中原地区至少在8000年以前就向中亚、西亚和北欧传播了彩陶制陶术和象形文字。考古表明,西藏的旧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地区。西藏新石器文化源于北方草原,而北方草原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源于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西藏新石器文化既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又存在大量中原仰韶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考古文化的重要因素。拉萨曲贡遗址与齐象文化存在某种联系。从考古学上讲,西藏基本是属于中国考古文化的范围,从西藏以西的克什米尔兹霍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半地穴房屋有和长方形双孔石刀,有明显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因素。克什米尔扎霍姆遗址,有黄河上游彩陶文化的强烈影响的因素。以及不久前在印度北部山区发现的公元前2500年的中国龙的岩画,都可看出这种文化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甲民族和乙民族在语言和其他文化方面的相近、相似、相同点是甲乙两个民族在血缘和文化上有着不同寻常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羌族史》的作者说:"语言是标志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着亲属关系的语族,在历史上的联系必然是紧密的。"藏族是古羌人的后代,羌语就是古藏语。在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古调中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古羌语,和藏语完全相同。这种情况在发音变化较大,失去入声韵的汉语北方方言中不太明显,但在保持古音入声韵的南方方言,特别是闽、粤语中特别明显。
3.第三段中作者选取“今天人类在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这一事例,要证明的观点是( )
A.搞发明创造不应追求其实用性,而应以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为目的。
B.许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开始只是源于对自然界基本知
识的探索。
C.许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际意义的发明创造,它们的巨大作用在当时是无法
预见的。
D.搞基础研究如果刻意地去追求实用性,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第三段中“同样的观点”指的是( )
A.大学的研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B.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
C.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D.最好的大学教育和研究存在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
1.对第二段中“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能够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的教育。
B.培养一大批人搞发明创造,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教育。
C.既要为经济发展作贡献,更要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的教育。
D.能使学生既可以在一个主要领域学习又可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的教育。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是说明小院和诗一样,都会给人以丰富的
美的想像。
B.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会引发人
们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C.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淀有密切关系。
(十三)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无论从政府、个人还是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投资。因此在美国和其他的地方,目前有一种日渐增加的压力,即要求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必须证明直接的、实质的经济效益。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应有助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放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根据同样的观点,请让我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所说的基础研究,指的是一种并未考虑其实际应用性,而源于我们深入自然和人类的激情的科学研究。本世纪的许多最有实际意义的发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学者们不是出于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性,而是探索自然界的基本知识。今天人类遗传基因领域内的进步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以前DNA的发现,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作用。强大工具如激光、硅能、超导、卫星、光学纤维、核磁共振成像的发现,最初也并未考虑它的实际应用性,而只是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对于知识的探索。
这里我们引入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使我们的大学适应一个有众多领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希望召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兼容不同的观点、看法的前提下,高瞻远瞩,考察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海棠》诗是为了说明苏轼的诗形象生动,有美感,没有诗情画意的素养,
是无法理解的。
B.《庭中有奇树》描写了恋人在庭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庭院空间很有情趣,
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C.“更深月色半人家”,“半人家”指庭院一半被月光笼罩,一半被树阴遮住了。
D.第二段中引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意在表明中国古
代建筑的形象美。
2.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D.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