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分)短周期元素的单质X、Y、Z在通常状况下均为气态,并有下列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图去)
已知:a常见双原子单质分子中,X分子含共价键最多。
b甲分子中含10个电子,乙分子含有18个电子,
(1)X的电子式是 。
(2)实验室中用下图所示装置(缺少收集装置,夹持固定装置略去)制备并收集甲。
①在图中方框内绘出用烧瓶收集甲的仪器装置简图。
②试管中的试剂是(填写化学式) 。
③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其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
(3)磷在Z中燃烧可生成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产物丁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不全是8电子结构,丁的化学式是 。
(4)nmol丁与nmol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4n mol乙和另一化合物,该化合物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174倍,其化学式是 。
19.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且最后能得到纯净物质的是 ( )
选项 |
被提纯的物质 |
除杂试剂 |
分离方法 |
A |
氯化钠溶液(NaBr) |
氯水、CC14 |
萃取、分液 |
B |
苯(苯酚) |
浓溴水 |
过滤 |
C |
二氧化碳(CO) |
氧化铜粉末 |
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
D |
氯化铵溶液(FeC13) |
氢氧化钠溶液 |
过滤 |
|
①原气体中肯定有SO2 ②原气体中可能有SO2
③原气体中肯定无H2S、HBr、NO2 ④不能肯定是否含有HC1
⑤原气中肯定不含CO2 ⑥原气中肯定含HC1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①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18.下列各组溶液在只有水和试管的情况下,不能鉴别开的是 ( )
A.溴乙烷、乙醇、乙酸乙酯三种液体
B.Na2O2、CaC12、CuSO4、硫磺四种固体
C.CaCO3、Na2SO4、CaC2、Mg(OH)2四种固体
D.NaC1、Na2SO4、A1C13、Mg3N2四种固体
17.按照下列实验方法可以达到目的的是 ( )
A.将铜丝用盐酸洗涤后,蘸NaC1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焰色为黄色证明含有Na+
B.淀粉与浓硫酸充分反应后,加入适量的新制的Cu(OH)2,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
C.为提高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可以用浓盐酸酸化
D.用焰色反应可以鉴别NaC1、KC1、CuC12
16.为了检验某化合物中是否含有NH4+、SO42-、Fe2+和结晶水,设计了下列操作步骤:
①取少量晶体加热,发现试管口处有液体,且该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②另取少量晶体溶于水中,加入KSCN溶液,再滴加少量的氯水,有红色出现;
③取少量溶液于试管,加入盐酸,没有反应现象,再加入BaC1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同时也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沉淀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②中的现象说明有Fe2+
B.通过上述实验可确定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
C.为了检测SO2-4,可以将③中的试剂换为HNO3酸化的Ba(NO3)2
D.④中的沉淀长时间放置会变红褐色沉淀
15.在pH=0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C1-、SO42-、K+、Na+ B.Ag+、Ca2+、C1-、CO2-3
C.Fe2+、Na+、K+、NO3- D.K+、Na+、Br-、C1-
14.下列褪色过程不是因为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的是 ( )
A.SO2气体通入到溴水中使溴水褪色
B.氯水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再加入NaOH后不变红
C.乙二酸洗去溅在布条上的蓝墨水
D.在含有碘单质的淀粉溶液中,加入KOH溶液后蓝色褪去
13.下列各组溶液只需通过相互滴加就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 )
A.NaA1O2溶液和盐酸 B.NaHCO3溶液和Ca(OH)2溶液
C.浓NaOH溶液和浓NH3C1溶液 D.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
12.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锌一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s)+2Mn(s)+H2O(1) Zn(OH)2(s)+Mn2O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MnO2(s)+H2O(1)+2e-=Mn2O3(s)+2OH-(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
B.硫酸铜溶液中通入硫化氢 Cu2++H2S CuS↓+2H+
C.氧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13++4NH3·H2O
A1O2-+4NH4++2H2O
D.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HCO3-+OH-
CO32-+H2O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