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KJ/mol
6.已知反应:①101Kpa时,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5.某一无色溶液,若向其中加入足量饱和氯水,溶液呈橙黄色;再向橙黄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若向原溶液中加入铝粉,有气体放出.则该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一组离子是( )
A.K+.H+.NO3-.Na+ B. H+.Br-.SO42-.Na+
C.SO42-.Br-.OH-.Fe3+ D. H+.Br-.SO32-.K+
4.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硫剂,已知25.0mL 0.100mol/L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标准状况下)Cl2完全转化为Cl-离子,则S2O32-离子将转化成( )
A.S2- B.S
C.SO32- D.SO42-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①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②将金属钠加入水中:2Na+2H2O=2Na++2OH-+H2↑
③石灰石溶于稀醋酸:CaCO3+2CH3COOH=2CH3COO-+Ca2++CO2↑+H2O
④氟气与水反应:F2+H2O=H++F-+HFO
⑤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石灰水:Ca2++2OH- +2HCO3-=CaCO3↓+CO32-+2H2O
⑥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Ca2++2ClO-+CO2+H2O=CaCO3↓+2HClO
⑦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Cu2++2Na=Cu+2Na+
⑧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
⑨纯碱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 CO32-+H+= HCO3-
A.①②⑤⑨ B.⑨③⑤⑨
C.④⑤⑥⑦ D.②③⑧⑨
2.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已知A.C同主族, A的气态氢化物比C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B的阳离子比D的阳离子氧化性强,若B的阳离子比C的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下列比较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C>B>D>A B.原子半径:D>B>C>A
C.单质熔点:D>B,C>A D.简单离子半径:C>A>D>B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反应④为A在某种气体中燃烧,生成单质Y和A的氧化物,其反应方程式为
。
(2)从D溶液制备D的无水晶体的“操作a”为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原电池反应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24.(共10分)已知A为常见金属,X、Y为常见非金属,X、E、F、G常温下为气体,C为液体,B是一种盐,受热极易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较广(如被用作某些电池的电解质)。现用A与石墨作电极,B的浓溶液作电解质,构成原电池。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
(注意:其中有些反应的条件及部分生成物被略去)
Ⅱ. 第二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Ⅰ装置(图Ⅰ)进行适当改进(图Ⅱ)来探究氨气的还原性。
(4)分别注明所用试剂:甲 ,乙 ,M ― ―氧化铜,C 。确认反应已发生的实验现象: 。
Ⅲ. 第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认为第Ⅱ组实验装置(图Ⅱ)再补充一个加热装置就可以验证:乙醇在加热条件下能否被氧化铁氧化,且验证主要产物。
(5)补充加热装置的位置是 _________ ,注明试剂;甲― ―无水乙醇,M――氧化铁,C― ________ ,确认验证反应发生的现象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共12分)已知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镁和钠的化学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氧化铜和氧化铁是碱性氧化物,化学性质相似。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根据不同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其方案如下:
Ⅰ. 第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镁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类似于制取二氧化碳,在下列物质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制取二氧化硫: 。
A.10%的硫酸 B.80%的硫酸 C.浓盐酸 D.稀硝酸
E.亚硫酸钠固体 F.亚硫酸钙固体 G.饱和亚硫酸钠溶液
(2)反应后,发现B管壁有淡黄色固体粉末产生,取反应后B中固体溶于稀盐酸中,产生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写出B管中发生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有不足之处? 。如果有,请写出改进方法:
, 。(如果无,此空不答)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