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7188  17196  17202  17206  17212  17214  17218  17224  17226  17232  17238  17242  17244  17248  17254  17256  17262  17266  17268  17272  17274  17278  17280  17282  17283  17284  17286  17287  17288  17290  17292  17296  17298  17302  17304  17308  17314  17316  17322  17326  17328  17332  17338  17344  17346  17352  17356  17358  17364  17368  17374  17382  447090 

22、对课文节选语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词一起笔,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下,一个“独”字,显出他的气度。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没人来问,抒发出壮志难酬的悲愤。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鲁迅《祝福》)  ――连用三个“如此”,表明封建迷信思想对当时人们影响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D.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诗人从时空着笔,用“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壮阔,诗人的情怀也更为高亢。

试题详情

21、对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为“越中览古”,但览到的只有“鹧鸪飞”,其他的场景全是基于历史的想象。

B.该诗构思别具一格,前三句铺陈、渲染,浓墨重彩,末句看似轻轻一点却力透纸背。

C.全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D.该诗虚实相生,突破时空限制,婉转深挚地表达了李白对历史变迁的感伤情怀。

试题详情

20、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www.1010jiajiao.com

A.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

B.首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的史实起笔,一“破”一“归”,尽显勾践大败夫差的八面威风。

C.接下来的两句从战士和宫女入手,衣锦荣归,美艳如花,极言勾践破吴后的繁盛景象。

D.末句用“至今”表现时间之长,用“惟有”表现落差之大,目睹此景,令人嘘唏。

试题详情

19、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B.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我理当自杀,但为了国家只能含垢忍辱地前往。)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您知道是难以相处的。)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试题详情

18、下列句式有别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试题详情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樊哙侧其盾以撞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试题详情

16、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范增数目项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人皆得以隶使之         D.吾得兄事之

试题详情

1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试题详情

14、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B.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纵一苇之所如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