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其pH小于7的是( )
A. B.
C.
D.
2.某同学拟向溶液中滴加
溶液,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 ( )
A.使溶液中的沉淀出来 B.检验
溶液是否被氧化
C.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D.抑制
水解
1.下列物质中属于合金的是 ( )
A.水银 B.黄金 C.镁条 D.硬铝
24.(10分)A、B、C、D是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单质。B、E均为组成空气的成分。F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在G中,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在一定条件下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图中部分产物未列出):
请填写下楼来空白
(1)A是________,C是________。(写化学式)
(2)H与盐酸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与G的水溶液反应生成I和D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0分)化学实验是探究化学原理的主要手段。
(1)为了探究钠跟非金属的反应,有人进行如下实验:观察用刀切开的钠的表面所发生的变化。把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从钠的化学性质角度分析你认为通过本实验可探究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主要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钠跟水的反应,进一步进行两个实验:
①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绿豆大的一块钠投入小烧杯中。
②切一小块绿豆大的钠,用铝箔(事先用针刺一个小孔)包好,再用镊子夹住,放在试管口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待试管中气体集满时,小心取出试管,把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检验生成的气体。
根据实验①的现象可判断j钠跟水反应后的产物之一是________,根据实验②的现象判断,钠跟水反应的产物之一是__________,综合起来可得钠跟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8分)用电弧法合成的储氢纳米碳管常伴有大量的碳纳米颗粒(杂质),这种颗粒可用氧化气法提纯,其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口C+口K2Cr2O7+口H2SO4=口CO2↑+口Cr2(SO4)3+口K2SO4 +口H2O
(2)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
(3)H2SO4在上述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__________ (填选项编号)
A.酸性 B.氧化性 C.吸水性 D.脱水性
(4)上述反应中若产生0.2molCO2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mol。
21.(12分)现有FeCl3溶液,根据以下现象将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1)加入甲基橙变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铁屑,溶液颜色变浅绿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滴入沸水中变红褐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入KSCN溶液变血红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入氨水,产生红褐色沉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加入H2S气体,产生淡黄色浑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的是( )
A.将40gNaOH溶于1L水所得的溶液
B.将80gSO3溶于水并配成1L的溶液
C.将0.5mol·L-1的NaNO3溶液100mL加热蒸发掉50g水的溶液
D.含K+为2mol的K2SO4溶液
Ⅱ卷 (40分)
19.向含Fe3+、Fe2+、Mg2+、NH4+的水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上述离子数目没有变化的是( )
A.Fe2+ B.NH4+ C.Fe3+ D.Mg2+
18.如图所示,A处通入Cl2,关闭B阀时,C处的湿润红色布条看不到明显现象,打开B阀后,C处红色。布条逐渐褪色,则D瓶中装的是( )
A.浓H2SO4 B.NaOH溶液 C.浓盐酸 D.饱和NaCl溶液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