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第17-19题。
17.匈奴是我国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下列事件与匈奴族无关的是
A.万里长城的兴建 B.灵渠的兴修
C.张骞出使西域 D.班超经营西域
18.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①辽朝 ②金朝 ③元朝 ④清朝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9.唐初打败东突厥之后,在突厥旧地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的政策。下列各项不能表达其意的是
A.唐对突厥旧地实行了有效管理 B.唐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唐对突厥采取了镇压的政策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据此回答14-16题。
1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待农而食之,虞(开发山林川泽自然资源)而
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则山泽不群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15.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负责市场税收 B.核准市场物价
C.管理对外贸易 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
16.据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为46019956人;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人口为12351681人;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为50975543人。”对这组统计数据分析不当的是
A.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战乱是人口税减的主要原因
B.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
C.唐初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促使人口逐渐增加
D.在唐朝的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超过了隋朝
13.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推丁入亩的相似之处是
A.取消了人头税 B.以贷币税取代实物税,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C.允许纳银代役 D.解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不断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据此回答第9-12题。
9.西汉开始规范赋税管理制度,实行编户制度。对编户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A.规定所有居民均应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B.严禁编户齐民超期服役
C.严禁正税之外征收土地附加税
D.土地税轻于人口税和更赋
10.唐朝租庸调制与隋朝相比更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主要是因为
A.租调征收数量减少 B.农民以庸代役不受年龄的限制
C.允许50岁以上农民以庸代役 D.减免50岁以上农民的租调数量
11.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但不久农民的负担又更加沉重,主要原因是
①大地主把自己应承担的两税转嫁到农民身上 ②政府对两税征收的数量不断增加 ③政府在两税之外增加许多苛捐杂税 ④政府征收的户税大大超过了地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2.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一定程度上受到农民欢迎,主要是因为
A.降低了对农民土地的征税标准 B.提高了对官僚地主土地的征税标准
C.改变了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 D.打击了官僚地主的逃税行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据此回答5-8题。
5.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国家最高权力
C.国家形成的产物 D.集权制确立的表现
6.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主要体现为
①使封建官僚机构的体系更加完备 ②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④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⑤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7.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突出地侧重于
A.整顿官僚队伍 B.增加政府收入
C.加强中央集权建设 D.减轻农民负担
8.对下列发明创造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B.春秋时期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多年
C.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在宋代有划时代发展
D.明清时期青铜器皿开始采用金银错技术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大一统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秦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①是商鞅变法的继续和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③进一步摧毁了奴隶制残余 ④沉重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关于隋朝大一统局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束了从南北朝开始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B.开始实行军民异籍的府兵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C.创立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
D.扩大了尚书省的权力,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3.元朝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B.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建立行省制度
4.清朝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中央同边疆地区关系空前加强 B.疆域空前辽阔
C.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空前加强 D.民族融合空前发展
27.(11分)下面两段材料引自蒋廷黼《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四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现代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化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碱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互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间的宝贵光阴。
|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源字默深--引者注)。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本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即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原因是主要的?(5分)
(2)材料一讲的同治、光绪间年的改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
(3)材料二是如何批评林则徐的?这种批评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