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76055  176063  176069  176073  176079  176081  176085  176091  176093  176099  176105  176109  176111  176115  176121  176123  176129  176133  176135  176139  176141  176145  176147  176149  176150  176151  176153  176154  176155  176157  176159  176163  176165  176169  176171  176175  176181  176183  176189  176193  176195  176199  176205  176211  176213  176219  176223  176225  176231  176235  176241  176249  447090 

40.(26分)能源发展战略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提供着一半的资金。苏联欧洲部分的人力技术资源和煤、铁、石油资源有效地支持着五年计划的实现,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至卫国战争爆发前,苏联经济产值与1913年相比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0.26倍。苏联单位工业品生产消耗与美国相比:用钢量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投资量多50%。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10分)

近年来,俄罗斯“能源立国”的政策和石油业的繁荣景象,大大提升了它的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

材料二:俄罗斯石油管道方案示意图

图14
 

材料三:中、日、俄三国围绕石油管道的走向问题先后提出三套方案,历经两年多的论战,俄罗斯从本国利益考虑最终选择了“泰纳线”而放弃了“安大线”、“安纳线”石油管道方案。与其他两条线相比,“泰纳线”将从贝加尔湖以北150千米的地方经过,部分线路紧邻贝阿铁路,且最大限度地靠近西西伯利亚油田和有待开发的东西伯利亚油田,以保证“泰纳线”8000万吨的年输油能力。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试对俄罗斯最终选择“泰纳线”石油管道方案进行评价。(10分)(3)与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相比,能源紧缺问题已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分析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6分)

试题详情

39.(32分)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许多志愿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重走长征路,追寻红军的足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路线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哪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10分)

材料二:当年红军长征曾经过若尔盖地区。今天,当人们重访这片草地时,出现在眼前的已不再是大片沼泽地,更多的是随处可见的牛羊、高原腹地的排水沟以及高原鼠掘出的大洞和堆出的小土坡。草地中的沼泽地与20世纪30年代相比减少了60%,不少土地还出现了沙化现象。 (2)随着沼泽面积减少,若尔盖地区自然环境将出现沼泽→     →荒漠的变化趋势。(2分)试分析造成该地区自然环境改变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三:若尔盖县政府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这不仅使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其珍稀水禽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该地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2分)

试题详情

37.(32分)17、18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1)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康雍乾盛世出现的原因。(8分)

1687年牛顿发表的科学巨著--《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是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工程。它与这一时期的英国革命构成了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2)结合材料和所学概述17-19世纪英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10分)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一些国家逐渐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走上了人民民主的道路,实现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3)概括说明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及其国际影响。(6分)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较量的核心。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把国家的发展寄托在科技上,它对世界经济乃至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巨大影响。(8分)

试题详情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回答21-23题。

21.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         D.巴黎公社的成立

22.下列表述不属于19世纪晚期工人运动新特点的是

A.工人阶级以合法斗争为主要方式  

B.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最终目标

C.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和新的发展  

D.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

2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表现有

①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试题详情

中国近代经济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回答18-20题。

18.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呈现出的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D.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9.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以下近代企业的创办体现了李鸿章这一认识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开平煤矿             D.天津机器制造局

20.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A.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B.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削弱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     D.为民主革命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试题详情

自古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就十分重视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回答15-17题。

15.下列四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图5反映出汉匈和亲,关系密切  

B.图6反映出唐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C.图7反映出唐蕃会盟,患难相恤  

D.图8反映出清朝平定叛乱统一天山北路

16.从秦朝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边疆地区是

A.珠江流域      B.黑龙江流域    C.台湾地区  D.西域地区

17.新中国以后,为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发展交通运输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进行民主改革    ④促进当地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回答12-14题。

12.正史中有关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见于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13.玄奘西游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它起到的作用有

①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②加深了对印度的了解

③开始了与西域的联系   ④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我国古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进行交往,这两条通道同时繁荣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汉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试题详情

39.(33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双赢。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航路开辟之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试简述高产作物引入中国的作用和影响。(4分)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起、韩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请回答韩国、新加坡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采取的相似措施。(8分)

  (3)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印刷业发展很快,曾是世界四大印刷品的输出中心之一。近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毗邻香港,华侨、港澳同胞众多,信息灵通,交通便利,政策优惠等优势,吸引香港印刷业向广东省迁移。“十五”期间,广东省印刷业产值已占全国1/4强,印刷业已成为广东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依据材料和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香港印刷业向广东省转移的主要原因。(8分)

  (4)广东省的造纸厂大多临近制糖厂分布,这样布局体现了图13内“3R”中    

     含义。(2分)

  (5)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少数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的物质生产部门逐渐萎缩是完全可能的。服务业本质上是一种带寄生性的需求制约型产业,它的大规模发展必须以一、二产业和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为前提。如今发达国家“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的形成,是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保持低层次产业结构,并接受其高能耗、高污染、低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代价的。

     请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我国如何改变在国际或区域产业分工中的严酷事实。(11分)

试题详情

37.(32分)

     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注:本题中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和科技文艺等方面]

  (1)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中华文化圈。列举唐朝继承先秦、秦汉传统文化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史实,(8分)概括唐朝吸收外来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条件。(4分)

     李鸿章说: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2)上则材料反映晚清政府中出现了两个意见分歧的派别。请分别用史实说明这两个派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8分)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新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亚洲国家。……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4分)及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有学者认为,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全面扩大,社会文化日益繁荣和多样化,有关中西文化的讨论也日趋激烈。如:国粹与欧化之争、废止和保存中医之争,废汉语与行世界语之争。更有新闻媒体报道: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4)综合上述各材料,说明你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认识。(4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