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76119  176127  176133  176137  176143  176145  176149  176155  176157  176163  176169  176173  176175  176179  176185  176187  176193  176197  176199  176203  176205  176209  176211  176213  176214  176215  176217  176218  176219  176221  176223  176227  176229  176233  176235  176239  176245  176247  176253  176257  176259  176263  176269  176275  176277  176283  176287  176289  176295  176299  176305  176313  447090 

18.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试题详情

17. 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试题详情

1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A.仿效近代军制编练            B.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C.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D.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

试题详情

15. 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是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试题详情

14. 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试题详情

13. 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17世纪以来,中国的军队在组织、性质等方面几经转变。回答14~17题。

试题详情

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试题详情

40. (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成下列问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5分)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5分)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

图9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图9

(4)甲地属于  ①   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 ② ,适宜发展的的农业为 ③ 。乙地属于 ④ 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 ⑤ 。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一 ⑥ 平原。(14分)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而织

年份
稻谷
小麦
玉米
合计
2001
686.9
53.8
2609.5
3350.2
2003
541.0
22.1
2627.2
3190.3
2004
600.1
11.4
2901.5
3513.0
2005
654.0
9.5
2775.2
3438.7

(5)表中四年数量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⑦  。若以每升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达 ⑧  ,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 ⑨ 。(6分)

中国的东北、化北等很多地区都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2 中国玉米产需表

年度
产量
年度总需求
需 求 结 合
饲料消费
食用消费
工业加工
其他
2001
10600
11813
8380
771
1180
1482
2002
11136
12410
8327
737
1380
1966
2003
12130
13789
9020
828
1450
2500
2004
11400
13077
9156
792
1540
1589
2005
12160
13181
9360
820
1730
1271
2006
13000
13400
10000
-
-
600

(6)根据表3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10分)

 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把玉米深加工产业当作一个绿色能源产业加以发展。近年来,出于开发新能源和消化陈化粮等多种考虑,中国发展了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业。当中国玉米燃料乙醇工业迅速发展引起玉米供需关系明显变化,库存迅速下降,并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2006年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不支持玉米燃料乙醇等产业过度发展。

(7)运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分析中国玉米加工产业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10分)

试题详情

23.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第Ⅱ卷

本卷共5大题,共160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