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7530  17538  17544  17548  17554  17556  17560  17566  17568  17574  17580  17584  17586  17590  17596  17598  17604  17608  17610  17614  17616  17620  17622  17624  17625  17626  17628  17629  17630  17632  17634  17638  17640  17644  17646  17650  17656  17658  17664  17668  17670  17674  17680  17686  17688  17694  17698  17700  17706  17710  17716  17724  447090 

3、宾语前置。如:a“古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欺”的后面;b“沛公安在?”中的“安”,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在”的后面;c“宋何罪?”中的“何罪”,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有”的后面。

2、定语后置。如:a“蚓无爪牙之(利)”中的“利”,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爪牙”的前面;b“带长铗之(陆离)兮”中的“陆离”,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长铗”的前面;c“尝贻余核舟(一)”中的“一”,是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宾语“核舟”的前面。

3、状语后置。如:a“郑伯段[于鄢]”中的“于鄢”,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换到谓语“克”的前面;b“刀[霍霍][向猪羊]”中的“霍霍”和“向猪羊”,都是状语后置,翻译时,都要调换到谓语“磨”的前面。

4、谓语前置(也叫倒装句)。如:a“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甚矣”,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汝之不惠”的后面;b“贤哉回也”中的“贤哉”,是谓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换到主语“回也”的后面。

五、完善句子

1、逐句完善(即以译文的单句或分句为单位,一句一句地完善)。它是指落实每个词语后形成的句子,若不完整或不通顺的话,可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增加定语、状语或补语;(2)添加助词、量词、方位词或关联词等词语。

如:“良庖岁更刀”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好厨师每年更换刀”,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一个状语、一个定语,变成“好厨师每年[才]更换(一把)刀”,句子就完善了。

再如:“霾两轮兮絷四马”一句,落实词语后是“埋没两轮子啊绊四马”,意思不够明确。加上两个定语(加括号的)、四个助词(加点的)和两个量词(加波浪线的),变成“埋没(战车)轮子啊绊住(拉车)马”,句子就通顺了。

2、连句完善。它是指每个单句或分句完善之后,若句与句之间不够连贯,可取一定措施使其完善。常见的方法有:(1)在句与句之间加关联词;(2)加其他的衔接语。

如:“故知胜有五”,调换位置后是“故有五知胜”;逐词落实并完善后的译文是“所以,有五种(情况)(可)预见作战的胜利”。译文跟上文衔接不够,需要连句完善,只需在译文前加上“由于懂得了用兵的方法”这样的衔接语即可。

试题详情

3、名词作状语

名词(含名词性词组)作状语,具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翻译时要补上适当的介词。

(1)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a“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本意是“鸟的翅膀”,可译作“像鸟张开翅膀那样”;b“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意是“狗”,可译作“像狗那样”或“像狗似的”。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本意是“兄长”,可译作“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3)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如:“木格贮之”中的“木格”,本意是“木头格子”,可译作“用木头格子”。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本意是“朝廷”,可译作“在朝廷上”。

(5)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中的“北”,本意是“北方”,可译作“向北方”。

2、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名词时,跟它们对应的是现代汉语中相应意义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1)动词。如:a“百废具兴”中的“废”,应译作“废弃了的东西”;b“手中各有携”中的“携”,应译作“携带的东西”;c“止增笑耳”中的“笑”,应译作“笑料”。

(2)形容词。如:a“优劣得所”中的“优劣”,应译作“好的”和“坏的”;b“臂非加长也”中的“长”,应译作“长度”。

(3)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中的“一”,应译作“一只狼”;b“知胜有五”中“五”,应译作“五种情况”。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后,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并带有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a“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本意是“渔网”,应译作“用渔网捕”;b“乃使从者衣褐”中的“衣”,本意是“衣服”,应译作“穿”;c“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中的“巢”,本意是“巢”或“窝”,应译作“筑巢”或“筑窝”。

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可译为“使+(宾语)+表使动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或相当的其他词语)”。

(1)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应译作“使(之)为王”;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生”和“肉”,应译作“使(死)复生”、“使(骨头)长肉”。

(2)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如: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应译作“使(百余骑)跟从”;b“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应译作“使(归客)饮”或“使(归客)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a“人烟寒桔柚”中的“寒”,应译作“使(桔柚)寒冷”;b“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应译作“使(江南岸)绿”或“吹绿(江南岸)”。

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当事者(主语)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1)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把+(宾语)+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a“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应译作“把(之)当作老师”或“以(之)为老师”;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应译作“把(之)当作镜子”或“以(之)为镜子”,亦可引申为“借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可译为“认为+(宾语)+表意动的形容词”。如:a“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应译作“认为(我)美”;b“邑人奇之”中的“奇”,应译作“认为(之)奇特”。

6、充当谦称或敬称的词

(3)充当谦称的词,可译作“我”。如:“愚以为宫中之事”、“安陵君其许寡人”和“甚失孤望”中的“愚”、“寡人”和“孤”,都是谦辞,都可以译作“我”。

(4)充当敬称的词,可译作“您”。如:“君为我呼入”、“卿欲何言”和“得复见将军于此”中的“君”、“卿”、“将军”,都是敬辞,可译作“您”。

(5)有些谦辞和敬辞可以照录。如:“臣为韩王送沛公”和“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中的“臣”和“肃”,都可直接照录。

7、兼词

兼词,是指包容两类词的词。翻译时,一般要将它所包容的两类词都译出。如:a“献诸抚军”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给”或“促织给”。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献促织给抚军”或“把促织献给抚军”。B“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是兼词“之于”,应译作“它到”或“土石到”。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运土石到渤海之尾”或“把土石运到渤海之尾”。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是兼词“于是”,应译作“在里面”或“在其中”。这样,整个句子就可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8、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种:

(1)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如:a“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通“授”;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中的“函胡”,通“含糊”。

(2)形体相近的字通假。如:a“被明月兮佩宝路”中的“被”,通“披”;b“五万兵难卒合”中的“卒”,通“猝”;c“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中的“孙”,通“逊”。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般都是单音词,双音词通假(如上文中的“函胡”)的现象很少。翻译时,要根据本字译出或照录本字。如:上文中的“受”、“卒”和“孙”,要根据本字“授”、“猝”和“逊”,翻译成“传授”、“仓促”和“顺”;而“蚤”、“函胡”、“被”,翻译时,则照录本字:“早”、“含糊”和“披”即可。

文言句中的各成分的排列顺序、用词的位置或各个句子的先后顺序,如果与现代汉语的习惯相同,无需调换位置。若遇到下列几种情况,则必须调换位置,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试题详情

3、某些某种用法的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如:a“宋何罪有?”;b“句读不知”;c“蚓无爪牙利”;d“带长铗陆离兮”。

(1)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如:a“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b“即患秦兵来”。

凑足音节的或置于表时间的词后,表示时间的助词。如:a“怅恨久”;b“顷,烟炎张天”。

(2)发语词。如:a“环而攻之”;b“大国,难测也”。

(3)放在句中,表提顿或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北山愚公,年且九十”;b“其闻道固先乎吾”;c“当是时,商君佐之”。

(4)放在句末,表解释语气或判断语气,或某些陈述语气的语气助词。如:a“虽我之死,有子存”;b“不如须臾之所学”;c“陈胜者,阳城人”。

2、某些某种用法的连词

(1)置于连动词组中的连词或表纯粹并列关系的连词,常常不能或不必译出,不妨删除。如:a“执策临之”;b“马无故亡入胡”;c“黑质白章”

(2)置于动词性偏正词组偏正之间的连词,常常不能译出,不妨删除。如:a“潭西南望”;b“则驰然卧”

(3)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的连词,应该删除。如:a“尔来二十一年矣”;b 、“为字共三十四”

3、某些某种用法的副词

(1)    某些表敬意的副词,可以删除。如:a“伏惟启阿母”;b“张良曰:‘诺’”

(2)    同义副词连用,可删除其中一个。如:“仿佛若有光”

三、落实词语

落实词语,是指以单句为单位,将句中的词语按先后顺序逐一译出或照录。可以照录的词语有: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其他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余者落实时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24.(18分)相距为L=0.20m的足够长的金属直角导轨如图所示放置,它们各有一边在同一水平面内,另一边垂直于水平面。质量均为m=1.0kg的金属细杆ab、cd与导轨垂直接触形成闭合回路,杆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导轨电阻不计,回路总电阻为R=1.0Ω。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50T,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当ab杆在平行于水平导轨的拉力F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导轨匀加速运动时,cd杆也同时从静止开始沿导轨向下运动。测得拉力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g=10m/s2,求:

   (1)杆ab的加速度a和动摩擦因数μ;

   (2)杆cd从静止开始沿导轨向下运动达到最大速度所需的时间t0

试题详情

   (2)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试题详情

23.(16分)某塑料球成型机工作时,可以喷出速度v0=10m/s的塑料小球,已知喷出的每个小球的质量m=1.0×104kg,并且在时喷出时已带了q=-1.0×104C的电荷量。如图所示,小球从喷口飞出后,先滑过长d=1.5m的水平光滑的绝缘轨道,而后又过半径R=0.4m的圆弧形竖立的光滑绝缘轨道。今在水平轨道上加上水平向右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小球将恰好从圆弧轨道的最高点M处水平飞出;若再在圆形轨道区域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后,小球将恰好从圆弧轨道上与圆心等高的N点脱离轨道,最后落入放在地面上接地良好的金属容器内,g=10m/s2,求: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22.(18分)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水平力F的作用,在6s内速度v―t图线与F做功的功率P ―t图线分别如图(甲)、(乙)所示。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

试题详情

21.(11分)有一电压表V1量程为3V,内阻约为3000Ω,要较准确地测量该电压表的内阻,提供的实验器材有:

电源E:电动势约为15V,内阻可忽略不计;

电流表A1:量程为0 ? 100mA,内阻r1=20Ω;

电压表V2,量程为2V,内阻r2=2000Ω;

定值电阻R1:阻值R1=20Ω;

定值电阻R2:阻值R2=3Ω;

滑动变阻器R0:最大阻值为10Ω,额定电流1A

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1)实验中应选用的电表是           ;定值电阻应选用           。(用题中器材相应的代号)

   (2)设计一个测量电压表V1的内阻的实验电路,画出原理图。

   (3)说明实验所要测量的量:                      ;写出计算电压表V1的内阻RVR 计算公式为RV=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