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76449  176457  176463  176467  176473  176475  176479  176485  176487  176493  176499  176503  176505  176509  176515  176517  176523  176527  176529  176533  176535  176539  176541  176543  176544  176545  176547  176548  176549  176551  176553  176557  176559  176563  176565  176569  176575  176577  176583  176587  176589  176593  176599  176605  176607  176613  176617  176619  176625  176629  176635  176643  447090 

1.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   )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试题详情

37.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过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社会政治团体,他们面对不断变革的近代社会,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努力付之社会实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派主张 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是什么?(6分)

  (2)他们是如何把自己的主张付诸于社会时间的?结果如何?(6分)

  (3)这三种力量的社会实践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2分)

试题详情

34.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未能 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              C.复古主义思潮的盛行   D.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

试题详情

33.1912年-1919年间,出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工业的热潮,是因为①当时社会思潮的推动影响②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暂时放松③新式工业利润的刺激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           (   )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试题详情

3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在中国获得最大利益是                         (   )

A.加强了对山东的控制              B.排挤德国,与英国加强合作         C.取得暂时独霸中国的优势    D.逐渐在中国东北取得侵略的优势

试题详情

31.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   )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工作       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       C.讨袁斗争的基础是否广泛    D.革命党人是否走武装斗争道路

试题详情

30.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梁启超已经成为革命派            B.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扩大立宪派的影响

试题详情

29.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所利用的时机是①西方国家忙于欧洲战争②孙中山被迫再次流亡海外③袁世凯急需贷款镇压国民党④袁世凯称帝急需外国支持        (   )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