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77582  177590  177596  177600  177606  177608  177612  177618  177620  177626  177632  177636  177638  177642  177648  177650  177656  177660  177662  177666  177668  177672  177674  177676  177677  177678  177680  177681  177682  177684  177686  177690  177692  177696  177698  177702  177708  177710  177716  177720  177722  177726  177732  177738  177740  177746  177750  177752  177758  177762  177768  177776  447090 

12.“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反映的思想内涵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试题详情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最终保留传统主流思想的地位,主要是因为

A.历代统治者“独尊儒术”             B.儒家思想内含有的“兼容”精神

C.南北朝时期强调“贵儒”             D.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试题详情

10.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试题详情

9.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试题详情

8.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先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段话体现了董仲舒的

A.仁政学说        B.人性学说        C.天人感应学说   D.伦理学说

试题详情

7.“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

A.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B.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C.形成了各种思想体系

D.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试题详情

6.儒家学派从孔子至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试题详情

5.战国时期,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下列对上述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

C.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高     D.说明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

试题详情

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试题详情

3.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长期周游列国,均遭冷遇,终其一生其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采用。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