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对联:“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该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国民大革命
32.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颁布《临时约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31.“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蔡元培这副挽联悼念的是
A.洪秀全 B.孙中山 C.宋教仁 D.陈独秀
30.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写道:“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变……”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曾国藩
①肯定《天朝田亩制度》 ②否定“圣库”制度 ③维护儒家正统思想
④肯定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9.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
A.是指“天京变乱”
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作者因为“煮豆燃萁”而对洪秀全持否定态度
28.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6.澳大利亚人维杜卡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其中不可能有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C.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誓就职的照片 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
25.《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邻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便于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C.便于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D.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4.马克思曾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出现马克思所提的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外国的手工业品
B.落后的的农耕经济和封闭的专制统治
C.和平友好政策不适合当时的国际环境
D.清王朝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