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史记》记载,忧国忧民的楚国诗人屈原怀石投汩罗以死。我国端午习俗中,被赋予了纪念屈原意蕴的是 ( )
①门上挂艾草与菖蒲 ②划龙舟
③包粽子 ④饮雄黄酒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下列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中,由墨子提出和阐释的是 ( )
A.礼之用,和为贵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兼相爱;爱无差等 D.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9.(60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50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藏是中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各种土地资源中,天然草场面积、森林覆盖面积占我国同类资源的比重很大,同时西藏已探明的矿产达70多种,有11种的储量分别名列中国的前五位。其次本区还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青藏高原略图。
(1)结合材料列举三种西藏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并逐一分析这些能源丰富的原因。(9分)
(2)A湖是 ,试分析近年来该湖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 (6分)
(3)结合材料二,说出青藏高原上主要的种植业分布区。影响这些地区种植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有哪些?(5分)
材料三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背景及完成的原因。(8分)
(5)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与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相比,相同点是什么?存在哪些共同的问题?(6分)
(6)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在政治制度建设和外交方面取得那些成就?(6分)
材料五 建国6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既坚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又在开拓进取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力求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7)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哪些辩证法道理。(10分)
材料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把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自治区党政部门紧紧围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这个主题,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集中力量办好各族群众共同关心的事情,努力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开创了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局面。
(8)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我国政府该如何努力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0分)
23.2008年10月24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面对新一轮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措施。49年前的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同样迎来了“黑色星期四”,开盘铃声响过,股价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狂跌。面对金融危机,20世纪3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采取的应对措施的共同之处是 (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积极对外扩张
C.建立法西斯体制 D.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第Ⅱ卷(非选择题)
22.“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个独立的公司”。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德国当时的 (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益激烈
C.垄断程度越来越高 D.工厂规模不断扩大
21.美国的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惟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鲍德温此言 ( )
A.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 B.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观念
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 D.总结了人类历史的行为
20.“不管走哪一条道,在第一阶段即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时期,都不可能使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最后完成”。这主要因为该时期 ( )
A.大机器生产刚刚起步 B.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尚低
C.资本主义改革方式不彻底 D.资产阶级革命只在少数国家进行
19.“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便在苏联的阵营内,在斯大林和麦卡锡之间,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根据这种状况,新中国建国初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大力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18.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 )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