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
11.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0.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同学们围绕国民革命的最终命运产生了争论(下图)。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更为合理
A.甲合理、乙不合理 B.甲不合理、乙合理
C.甲和乙都不合理 D.无法判断甲乙观点
9.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他们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②五四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过程
③五四运动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④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对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对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B.清末注意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C.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拥护 D.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没有传播到农村
7.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的反对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6.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5.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在华外国人受到“庇护”的依据是
A.居住及租地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清,回天无力,它亡得窝囊。”“周之亡是制度之亡……;清之亡,既是文化之亡,也是制度之亡。”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秦虽死犹存”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B.“周制度之亡”指分封制废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不利于西周政治秩序的稳定
C.“清文化之亡”指儒家文化受到冲击而动摇
D.“清制度之亡”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3.下图是唐朝至清朝科举考试中“状元”(部分)在今天各省分布情况。这一资料不能说明
A.文化重心不断南移
B.经济重心南移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基本原因
C.北方文化走向没落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发展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